許宣平是唐代是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地仙”級人物,他和大詩人李白“見字不見面”的酬和,也是饒有趣味的一段佳話。
據(jù)《全唐詩》中的小傳講,許宣平是江南徽州歙縣(即今安徽歙縣)人,于唐睿宗景云年間,隱居在城陽山的南塢,自己搭了一間茅草屋居住。他形貌異常,身長七尺六寸,前有胡須長至膝蓋,后有頭發(fā)披至腳跟(暈,遠(yuǎn)看似乎是個毛人啊),他的容貌看起來像四十來歲的樣子,整天也不見他生火做飯,不知靠吃什么活著。
雖然不吃飯,但他走起路來,輕快如飛鳥,迅疾如奔馬。他平時不下山,偶爾有時擔(dān)柴入市販賣,賣了錢是為了換酒喝。他柴擔(dān)上掛著一只花葫蘆和一根彎曲的竹杖,葫蘆是用來盛酒的,而竹杖則是喝醉回山時拄著用的。
他喝了酒后,常常很得意地唱這樣一首詩:
負(fù)薪行
許宣平
負(fù)薪朝出賣,沽酒日西歸。
路人莫問歸何處,穿入白云行翠微。
許宣平的詩中,不說那些燒丹煉汞的“專業(yè)術(shù)語”,而是返璞歸真,景也真,情也真。甚至比王維、孟浩然等的田園詩讀起來更加恬淡質(zhì)樸。許宣平的詩慢慢也流傳開來,于是有好事者就把他的詩轉(zhuǎn)題在通過長安的驛站墻壁上(那可是當(dāng)時人氣最旺的BBS),適逢李白剛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功名之心漸消,求仙之意日盛。于驛館中看到許宣平的詩,驚嘆道:“此仙詩也?!庇谑撬宦纷吩L許宣平的蹤跡,來到歙縣。
然而,只見空山寂寂,月冷林深,李白找來找去,只找到許宣平所居的一處草庵,卻不見有許宣平的身影,土墻上題著這樣一首詩:
庵壁題詩
許宣平
隱居三十載,石室南山巔。靜夜玩明月,清朝飲碧泉。
樵人歌壟上,谷鳥戲巖前。樂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樂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當(dāng)真是超然物外,神仙一流的胸懷。無獨有偶,相傳一個名為太上隱者的也有詩道:“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歷日,寒盡不知年。”與這首詩應(yīng)該是同一機杼。
這樣的情懷,說起來容易,其實面臨歲月的更迭,常會有“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就算是有些仙人也未能免?!度圃姟吩岬揭粋€被稱作“酒肆布衣”的仙人,他于中唐貞元年間(相當(dāng)于白居易年輕時的年代)出現(xiàn)于酒館中,瘋瘋癲癲地飲酒寫詩道:“有形皆朽孰不知,休吟春景與秋時。爭如且醉長安酒,榮華零悴總奚為。”有一老翁和他攀談,他說:
“我來天地間一百三十春秋矣,每見春日煦和,不覺喜樂。到秋,未嘗不傷而悲之也。非悲秋,悲人之生也?!?/p>
經(jīng)歷了百歲的滄桑,修成了地仙。對于春生秋殺的光景,依然不能無動于衷。
閑話不提了,且說李白讀罷許宣平的詩,感慨良久。他在草堂前久候許宣平不至,又無人可詢問,于是只好留下一首詩于墻上,然后悵然離去:
我吟傳舍詩,來訪真人居。煙嶺迷高跡,云林隔太虛。
窺庭但蕭索,倚柱空躊躇。應(yīng)化遼天鶴,歸當(dāng)千歲余。
詩中所用的“遼天鶴”,是這樣一個典故:相傳遼東有個叫丁令威的人,學(xué)道成仙后化為仙鶴,后來又飛回故里,站在一個華表(類似天安門前石雕的那種)上高聲唱:“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歲今來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xué)仙冢累累?!崩畎自诖耍瑢⒅瘸稍S宣平,意思是說他化鶴成仙去了。
許宣平當(dāng)時并沒有成仙“飛升”,只不過他不愿意見世間上的俗人,就算是大詩仙李白,他也不愿意相見。然而,他還是回復(fù)了李白的詩:
見李白詩又吟
許宣平
一池荷葉衣無盡,兩畝黃精食有馀。
又被人來尋討著,移庵不免更深居。
黃精是一種草藥,古人以為“餌術(shù)黃精,令人久壽”。許宣平立志以荷為衣,以黃精為食,不沾半點人間煙火,他不愿顯名于世上,不想要什么名氣,更不以擁有眾多“粉絲”為榮,聽說高傲如李白者都慕名前來,他不但不歡喜,反而要“移庵不免更深居” 到更隱秘偏僻的地方躲起來,果真是“入山惟恐未山深”的奇情逸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