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夢就有清華
懷揣諾貝爾獎理想的少年千千萬,跨進清華校門的卻有限。張朝陽人生的第一個飛躍,是從西安來到北京,走進清華。在清華園里,沒有業(yè)余生活,沒有浪漫,還是寒窗苦讀。甚至因為成績不好,還冬泳自懲以自我激勵。正是閉門苦讀中,機遇自然來。
清華:夢想成真
正是基于物理學家的遠大抱負和諾貝爾獎的遙遠誘惑,1981年,張朝陽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
那年,他才17歲。
從這里,張朝陽的生命有了第一次跨越,他走進中國最優(yōu)秀的學府,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從此擁有了一個嶄新的平臺。雖然,這并不是他人生最重要的平臺。
之所以選擇物理系,張朝陽有充分的理由,他認為,學物理、用物理是追求真理、尊重科學,物理學是鉆研科學的有利工具,因為物理是解釋世界的唯一途徑。
不得第一名就去冬泳
在清華大學寒窗苦讀期間,抱著遠大理想的張朝陽的欲望幾乎處于禁錮狀態(tài)。在這里,分數(shù)就是一個人的身份,競爭格外殘酷。所以如果未能如愿考第一名,張朝陽就繞圓明園長跑,發(fā)泄無從釋放的情緒。
然而,正是在這里,張朝陽執(zhí)著和不認輸?shù)木窀訌娏?,野心也在慢慢滋長……
“當時的清華學生念書非常瘋狂,與外界隔絕,對科學有一種宗教式的狂熱?!睆埑栠€記得那時流行的一個口號,“爭取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顯然,張朝陽就是其中一員。他那時候每天都是一大早跑步趕到教室占座位,而且是坐前排;中午午休之后上課,晚上坐在自修室里上自習。
張朝陽回憶,當年,清華學堂也就是最早的留美預校,那里的繪圖桌子特別大,燈光也特別亮,最難占座。但他仍然天天去占位子,他并不把這當做苦差事,反而有點開心,認為自己這樣是在追求更高的理想。
清華時期的張朝陽,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腦子很簡單,因為那時唯一的一個標準就是排名。
在大學三四年級的時候,張朝陽學習成績開始名列前茅。
這樣的生活他度過了5年。如今的張朝陽想起那時的學習勁頭,忍不住說:“被傷著了。”“學物理的人非常純潔,所以競爭才格外殘酷。不停地比,比誰的作業(yè)先完成,誰學習的時間最長……整個小社會只提供給你一種可能性,所以……我的成績一直是前三名,可是得不到第一名時……就去冬泳,那水真是刺骨……每天繞著圓明園跑五六公里……就是想證明我是可以的?!?/p>
后來,說這些話的時候他搖著頭:“現(xiàn)在想想那是很自虐的?!?/p>
當時總是太難,回憶總太簡單。多年以后,所有的苦難都變成幸福的回憶。今天,如果有人問張朝陽,是美國西餐好吃,還是中國清華的白菜粉絲好吃時,張朝陽都會毫不猶豫地說:“我最喜歡吃的仍是清華的白菜粉絲。”
同樣的苦讀——出名的出名,出家的出家
在張朝陽的記憶里,當時的清華學生都挺“土”的,穿衣服特別單一,當時同學們照的畢業(yè)照也很土氣,個個書呆子的樣子。當年的張朝陽走在這樣一群人中,其實也沒有特別引人注意。
清華的學子個個酷愛學習,事實上,這樣的原因是出于壓力。學子們個個都很優(yōu)秀,競爭太激烈了。為此,在清華校園內,出盡了“怪才”,僅張朝陽能說上來的就有好多,如寫詩的清華文學社,還有一些其他文藝社團。
他曾回憶說,許多男生處在極不平衡的狀態(tài)??菰锏纳睿裆系目鄲?,以至于轉向了哲學上的追求;經歷了很多痛苦、苦悶、內心的奮爭之后,導致有了自我懷疑。
張朝陽說的話,可能不好理解。但是,舉兩則新聞報道過的極端例子,就好理解了:1995年,一名清華大學哲學系畢業(yè)生為了尋找“哲學中沒有找到的答案”而出家為尼,成了一名佛門弟子,她的法號叫智宏。在北京龍泉寺,高才生出家已經不再是新鮮事,幾乎成為一種習慣和傳統(tǒng)。據(jù)龍泉寺法師透露,在龍泉寺,“現(xiàn)在清華研究生比北大的多”。
沒有對錯,只有選擇的不同。
不過,張朝陽注定不會選擇妥協(xié),更不會選擇逃避。他選擇了另外的方式來排解。
從清華開始,他就保留著讀小說的習慣,最喜愛的是《約翰·克利斯朵夫》和張承志的《北方的河》。曾經,張朝陽還騎自行車去看后者書中寫過的永定河。
張朝陽說:“清華對我來說,就是人生的一段經歷,這是因人而異的。”
不過盡管如此,張朝陽仍然覺得那段歲月學到的知識,對自己而言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他說:“清華的幾年也使自己學會了在極端壓力下如何去生存。在清華時年齡小,什么都不懂,光榮和夢想成天在腦子里轉,壓力顯然是太大了,但是這段經歷也是對自己后來能在競爭中保持戰(zhàn)斗熱情的一種心理承受能力的鍛煉?!?/p>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很多人就是在這樣的壓力下未能堅持過來,變得平庸了。然而,張朝陽堅持了,所以他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