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看著劉林上下翻飛的雙唇,內(nèi)心越發(fā)厭惡起來。劉林嘴皮子隨便動動,殊不知,多少人的命運將會因為他這一主意而無辜葬送!黃河可是輕易掘得的?這事一做,就無法undo,洪水一旦決堤,更甚于猛獸,完全不再受人控制,到時候,遭殃的不僅是赤眉軍,更將禍害黃河以南廣大的人民和土地。
抗戰(zhàn)時,花園口決堤的事,在道德上蔣介石無論如何也交代不過去。蔣介石也深知此節(jié),因此在向全世界宣傳之時,有意歸罪于小日本飛機轟炸,從而導致黃河決堤。及至蔣介石退守臺灣,對這段自殘同胞的往事,仍是諱莫如深,禁止談論。
后車之鑒,前車之師。劉秀既不想傷天害理,更不愿遺臭萬年,于是顧左右而言他。劉林大不耐煩,粗聲催促道:“先下手為強,你娃還猶豫什么!”
劉秀推諉道:“茲事體大,容我再仔細考慮考慮?!?
劉林好不容易想出一條妙計,正欲借此名垂青史,卻遭遇劉秀的冷處理,頓時翻臉罵道:“豎子不足與謀!”說完,拂袖而出,再不回顧。
劉秀召集眾將,議論劉林所獻水淹赤眉軍之計。眾將中不乏贊同劉林者,只有鄧禹一言不發(fā)。劉秀于是獨留鄧禹,問道:“眾人囂囂,唯君默默。何哉?”
鄧禹答道:“諸將只看眼前,不見長遠,竊為明公憂之。”
劉秀笑道:“何出此言?為百姓無辜乎?”
鄧禹大聲道:“非獨百姓無辜,赤眉軍根本就不能滅!”
劉秀咦了一聲,道:“赤眉軍為何不能滅?”
鄧禹道:“赤眉軍與明公并無冤仇,今明公一旦聽從劉林之計,決河相灌,未必能滅赤眉軍,反而會與赤眉軍結下深仇。劉林的理由,無非是擔心赤眉軍打過河北。赤眉軍會打過河北嗎?我看不會!赤眉軍屯于濮陽,只能有三種可能的動向:一是向東,退回青、徐二州。然而青、徐二州早已殘破,因此赤眉軍不會選擇這條路。二是向北,渡河來犯河北。明公既與赤眉軍無冤無仇,而河北又流民眾多,赤眉軍跋涉而來,卻并無厚利可圖,因此赤眉軍也不會選擇這條路。三是向西,進攻南陽、洛陽。赤眉軍歸降洛陽,卻未獲禮遇,勢必懷恨在心,圖謀報復,而南陽、洛陽又乃富庶之地,錢糧眾多,因此,赤眉軍雖然暫時按兵不動,但赤眉軍只要行動,必然是走這第三條路,攻取南陽、洛陽。
“赤眉軍與朝廷交戰(zhàn),明公安居河北,正好隔岸觀火,坐收漁翁之利。因此,赤眉絕不能滅,至少是現(xiàn)在絕對不能滅?!?
劉秀拊掌嘆道:“諸將短視,見事不明。知我心者,其唯君乎!”
鄧禹趁機進言道:“劉林此人,心懷異志,不如早殺之?!?
劉秀道:“言者無罪,且是同姓兄弟,不宜殺?!?
鄧禹力爭道:“不殺劉林,必有后患?!?
劉秀大笑道:“你這是有罪推定,先便將劉林看成一個罪人。劉林并沒有興兵作亂,等到他真的興兵作亂,再殺不遲。”
鄧禹心中不以為然,覺得劉秀不殺劉林,純屬婦人之仁。至于劉秀的真實用意,鄧禹要很久以后才能領悟到:劉秀這一路行來,各郡縣貌似歸順,實則面合心違,劉秀的勢力根本不能扎根進去。劉秀不怕河北亂,怕的是不亂。只有亂將起來,才能借由大亂達到大治--威望,只能鍛造于血與火;政權,必須成就于刀與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