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6月27日的傍晚,對于美國人來說,并沒有什么特別的事情發(fā)生。歐洲的劍拔弩張離他們似乎太過遙遠,他們現在只需要寧靜。
這一天,在歐洲的巴爾干半島上,一個名叫加弗里洛?普林西普的塞爾維亞青年,在塞爾維亞的偏僻小鎮(zhèn)薩拉熱窩刺殺了奧匈帝國的繼承人斐迪南大公。
奧地利于7月23日向塞爾維亞發(fā)出最后通牒,5天后宣戰(zhàn)。德國支持奧地利,俄國則在法國的慫恿下支持塞爾維亞抵抗奧地利。隨后,歐洲龐大的陸軍和海軍緊張地動員起來,各就各位。
德國于8月1日向俄國宣戰(zhàn),8月3日向法國宣戰(zhàn),8月4日向比利時宣戰(zhàn);英國8月4日向德國宣戰(zhàn);奧地利8月6日向俄國宣戰(zhàn)。
歐洲的戰(zhàn)爭機器是如此劍拔夸張,以至于英國皇家海軍在8月4日一收到“出發(fā)”的命令,便立即投入戰(zhàn)斗。當天晚上,龐大的德國陸軍突破了比利時邊界,進而將矛頭指向法國。就這樣,僅僅在5個星期之內,一次規(guī)模較小的奧地利—塞爾維亞之間的危機釀成了人類歷史上最殘酷的戰(zhàn)爭。
塞爾維亞、俄國、法國、英國、比利時等結成協(xié)約國,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等結成同盟國。協(xié)約國和同盟國之間的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了。
盡管歐洲狼煙四起,烽火連天,然而這對美國卻是影響甚微。1914年8月,美國人的主要反應是感到欣慰:美國遠離戰(zhàn)爭之地。最能體現上述想法的當屬民主黨人總統(tǒng)伍德羅?威爾遜,對于歐洲的戰(zhàn)爭,他一直標榜鼓吹“中立主義”。
1914年8月20日,威爾遜發(fā)表演說:“每一個有思想的美國人都在問自己,歐洲的戰(zhàn)爭會對美國發(fā)生什么影響呢?我想給你們講幾句話,來說明這樣一種觀點:它對我們將產生什么影響完全取決于我們的選擇。它將決定于美國人的言行。因此,每一個真正愛美國的美國人必須以嚴格中立的態(tài)度行事,必須對所有各方表示不偏不倚和友好的態(tài)度。國家的命運將決定于我們公民們的所言所行,決定于報章和雜志的言論,決定于牧師神父們的講道,決定于每一個普通公民的言行。”
“美國公民來自許多國家,特別來自現在正在交戰(zhàn)的國家,因此很自然和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人希望某一國家獲勝,而有另外一些人則希望另外一個國家獲勝。挑起這種感情是很容易的,而一旦挑起就很難使它平靜下去。我們作為美國人應當熱愛美國,忠于美國政府,團結一致,始終考慮美國和美國的利益,而不要煽動分裂。分裂將致命地傷害我們的和平之心,將嚴重妨礙我們以一個和平大國的身份處理國家事務。我們應當隨時準備以一個中立者的地位來進行調停,時時高舉和平之旗,要成為各方的朋友,不做偏心眼兒的人?!?/p>
“因此,我奉勸國人千萬不要由于偏愛或感情沖動而破壞最可貴、最尊貴、最必要的中立立場。美國不但在名義上中立,也必須在實際上中立。我們不但要在行動上中立,也必須在思想感情上中立?!?/p>
威爾遜望著臺下聽著他演講的觀眾們激動的表情,笑了,心想:“歐洲大戰(zhàn),讓他們打去!我們美國人要過自己的幸福生活?!?/p>
戰(zhàn)爭與和平
歐洲的大戰(zhàn)已經打了近3個年頭。然而,美國依然毫無動作。威爾遜總統(tǒng)頑固抱著“中立主義”政策不肯改變。1916年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在圣路易召開,其主題就是吹捧威爾遜的和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