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節(jié):周寶生:一個人和一個村莊的傳奇(3)

中國高端訪問-肆 作者:余瑋


健康的文化活動不開展,低俗的東西必然乘虛而入。周寶生注重抓精神文明建設,抓得早,抓得狠,他說:"野蠻和文明只隔一層窗戶紙,就看干部怎么做。""治愚必先治盲","沒有落后的群眾,只有落后的工作。"由于制度制訂得細而嚴,執(zhí)行堅決,村民漸漸成了習慣,形成了自覺行動,也不覺得苛刻了。周寶生的成功之處在于,善于調動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善于把美好的規(guī)劃變成群眾的行動。

開展精神文明建設離不開文化陣地建設。基于這一認識,早在1989年,周寶生就高起點設計建起了農民文化中心。這些年來,八組的卡拉OK比賽、籃球比賽、逢年過節(jié)的歌詠大會、文藝晚會搞得熱熱鬧鬧、有聲有色。常年開辦農民夜校、農民訓練班,開展科技文化知識競賽。在周寶生看來,文化活動具有娛樂身心、移風易俗、溝通人際關系、提高人的文明素養(yǎng)的特殊功能。這些功能是上經濟類項目所不可代替的。他說,"富了口袋、窮了腦袋"的農民不是新農民,只有把農村文化搞紅火,才能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鄉(xiāng)風文明"的目標得以實現(xiàn)。

學文化、學技術、學法律、學管理、學時事政治,在官橋八組蔚然成風。周寶生率先垂范,身體力行。這些年來,面對市場經濟的挑戰(zhàn),原來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周寶生沒有放松自己的學習。他頑強自學,完成了研究生文化課題,取得了法學碩士學位與研究員職稱;他注重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刻苦鉆研,獲取了市場經濟新知,成為高級經濟師,并成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的工程技術專家。

有人往往一提農民,就和自私、狹隘、保守聯(lián)在一起。在官橋八組,村民素養(yǎng)高,有文化、有知識、懂經濟、會技術,有發(fā)展眼光。"好多年了,組里沒罰過一分錢。上下班之余,清理、侍弄草坪,已成為我們八組人的行為習慣。"一位村民這樣講。

每天早晨6點25分,村莊上空軍號嘹亮。原來,官橋八組村民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是"號吹而作、號吹而息"---起床吹號,上班聽號,下班同樣是放軍號。初來乍到的人,還以為這偏遠的地方是一座軍營。其實,這里的居民很難分清農民與城市職工的身份。

中國農村有一個怪現(xiàn)象,每逢春節(jié)過后,農村一些青壯年勞力又紛紛離鄉(xiāng),踏上了進城務工經商的征程。于是,村里剩下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殘和婦女兒童,也就是所謂的"386199部隊"。而在官橋八組,沒有見到人們所言的"空心村",相反外地的一些高素質人才紛紛設法在這里創(chuàng)業(yè)。周寶生說,建設新農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農村青壯年是建設新農村的生力軍和主體力量,建設新農村離不開他們。他認為,"空心村"問題是一個應該引起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的社會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正視的"新矛盾"。

"倉稟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牧民》中這樣說。而今,文明之風綠田野。連年來,官橋八組被命名為"湖北省最佳文明單位"、"湖北省農村文化建設先進單位",被評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全國村鎮(zhèn)建設文明村莊"、"全國三五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單位"、"全國體育工作先進單位"。聯(lián)合國官員來到八組,看到這里鄉(xiāng)風文明,村容整潔,一路豎著大拇指。

敢為人先:集體的家底越來越厚

1978年以前,嘉魚縣官橋八隊的農民從早忙到晚,就是擺脫不掉一個字"窮"。那時組里人均年收入不足50元。每年青黃不接的日子要吃國家的返銷糧,家家住的是土磚房。

"吃糠粑、穿破襖,栽稻秧、收谷草……""住的是土磚房,吃的是返銷糧,一天工值九分錢,上山打柴換油鹽。"當年,官橋八隊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隊長換了一個又一個,工作組來了一茬又一茬,就是解不開一個窮疙瘩。一位村民對我們回憶說:"以前,我們這些種田的,一年四季起早貪黑地在田里干活,活沒少干,苦沒少吃,總是搞不飽肚子,甚至家里用的油鹽錢,都得靠偷偷摸摸地到山上砍點柴火換。家里養(yǎng)的兩只老母雞,也巴不得每天在雞屁股摳兩個蛋來補貼家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