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斐迪南大公——一次引發(fā)了世界大戰(zhàn)的刺殺(6)

殺手在行動:24位世界名人的遇刺之謎 作者:朱中澍


當時,國王弗蘭茨?約瑟夫正在巴特伊施爾度夏,從他的助手帕爾伯爵那里得到了這個可怕的消息后,國王一時間束手無策。此外,奧地利激起了強烈的反塞爾維亞示威和騷亂,學(xué)生們示威游行,工人們自發(fā)組織罷工。學(xué)生、工人和新聞界要求對塞爾維亞進行嚴厲的報復(fù)。在巴爾豪斯廣場外交部,人們普遍傾向于對貝爾格萊德采取行動,越早越好。軍隊總參謀長康拉德完全持支持態(tài)度,認為這對奧匈帝國軍隊來說不算是嚴重的冒險行動,必須進行討伐。至于其他歐洲國家,他確信他們只能舉行幾次抗議行動,不會采取進一步的行動。國王則并不這樣認為。在暗殺發(fā)生后的4周時間里,他未采取任何行動,而憤怒的公眾堅持要求他立即采取行動。

1914年7月23日,奧地利駐貝爾格萊德大使庫特?吉塞爾向國王彼得?卡拉喬治維奇政府遞交了奧地利的最后通牒。通牒要求解散塞爾維亞所有愛國組織,交出組織暗殺的始作俑者,如果哪個教師在課堂上講述塞爾維亞被奧地利征服的事情,將被逐出校園。最后一條,應(yīng)允許奧地利警察進入塞爾維亞,尋找并懲罰襲擊者。塞爾維亞必須在48小時內(nèi)接受或拒絕這一通牒。在通牒中,奧匈蓄意挑釁,使用了侮辱性語言。這個最后通牒的內(nèi)容,德國事先就知道了,并且認為“為保持一個獨立國家的尊嚴,塞爾維亞顯然是不能接受這些條件的”,結(jié)果只有戰(zhàn)爭。

奧匈的軍國主義者大肆叫嚷,“拔出寶劍,對準塞爾維亞”,徹底摧毀奧匈稱霸巴爾干的障礙。維也納一家報紙寫道:“六年來我們一直等待著一切嚴重的緊張局勢最后爆發(fā)……我們要戰(zhàn)爭,因為這是我們?nèi)诵牡男拍?。我們的理想只有通過一次戰(zhàn)爭,用激進的突然方式才能實現(xiàn):這是一個強盛的奧地利。”

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和以英、法、俄為首的協(xié)約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做好了組織準備。兩大集團中各國一面利用外交會晤進行和平欺詐,一面瘋狂進行擴軍備戰(zhàn)。

戰(zhàn)爭已經(jīng)是箭在弦上,不可避免。

盡管塞爾維亞考慮到實力上的懸殊,為了避免戰(zhàn)爭,盡量克制忍讓,除了不同意奧匈派人干涉塞爾維亞內(nèi)政之外,其余各項均表示接受。

可是,奧匈仍然不顧一切地按照預(yù)定計劃,于 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zhàn)。事情到了這一步,不可能再被挽回。一場不能承受的戰(zhàn)爭開始了。

奧塞戰(zhàn)爭迅速爆發(fā),俄法兩國站在塞爾維亞方面,立即進行戰(zhàn)爭總動員。7 月31日,德國向俄國和法國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它們停止總動員,遭到斷然拒絕。德國當天向俄國宣戰(zhàn),8月3日對法國宣戰(zhàn)。而在8月2日,德國總參謀部為了實行施利芬計劃,向比利時送交最后通牒,要求允許德軍借道比利時對法軍作戰(zhàn),并限在 24小時內(nèi)答復(fù)。 700萬人口的比利時勇敢地拒絕了德國的無理要求,并向英國求援。8月4日,德國破壞1839年保證比利時永久中立的條約,4 路德軍侵入比利時。英國獲知德國有入侵比利時的意圖后,于8月4日向德國發(fā)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國無條件尊重比利時中立。但德國宰相貝特曼對英國駐德大使聲稱:“國際條約不過是一張廢紙。”于是英國便以德國破壞比利時中立為借口,對德國宣戰(zhàn)。短短一周時間內(nèi),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在一片戰(zhàn)爭叫囂聲中紛紛亮相,卷入一場為期四年的戰(zhàn)爭。世界大戰(zhàn)開始了。

戰(zhàn)爭最終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戰(zhàn)敗而告終。英、法雖然取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但實力受到削弱,而美、日地位開始上升。與此同時,大戰(zhàn)后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使世界上出現(xiàn)了一個嶄新的、不斷強大的蘇聯(lián),世界格局由此發(fā)生了重大變化。

1916年,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皇帝未能見到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分曉就離開了人世。他的長侄卡爾一世在四面楚歌聲中登上皇位。年僅兩載,奧匈帝國在世界大戰(zhàn)中敗北,奧地利成為共和制國家,君主被迫放棄帝制,舉家逃亡瑞士,哈布斯堡王朝自1278年以來的統(tǒng)治壽終正寢。一個綿延幾百年的王朝就這樣在戰(zhàn)火中灰飛煙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