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孫權和劉備,勝在其計劃的周詳和慎密

用易經(jīng)的觀點讀透三國演義 作者:李琴


 

當時,面對強大的曹軍,孫權和劉備沒有自亂陣腳,而是冷靜的分析了曹操的情勢,依循對方的問題找到對應的良策。

一開始,孫權采納魯肅的意見,派魯肅拉攏劉備,以“共治曹”。

在諸葛亮奉劉備命令向?qū)O權求救,要孫權“協(xié)規(guī)同力”,共破曹操時,孫權“大悅”??梢妼O權在戰(zhàn)前就預感到強大的曹操的威脅,而事先采取聯(lián)合弱者,共同抗曹的措施。

孫劉的聯(lián)盟,為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而后,諸葛亮對孫權進言:“曹操之眾,遠來疲憊;近追豫州”,日夜兼程,其勢所謂“強弩之末”,“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zhàn)”,荊州士民并非真心跟隨曹操。

接著,周瑜向?qū)O權分析了曹軍所犯的“四忌”:

一忌,北土未平,猶存后患,而曹卻久于南征;

二忌,北軍不熟水戰(zhàn),曹操卻舍鞍馬,仗舟楫,與東吳爭衡;

三忌,時值隆冬盛寒,馬無藁草;

四忌,驅(qū)中國士卒,遠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

這些分析,是中肯的,也基本全都應驗,這說明他們做到了“知彼”。

當曹操戰(zhàn)書到東吳時,東吳內(nèi)部主戰(zhàn)、主和兩派爭辯激烈,孫權全面地、虛心地、反復聽取雙方意見,即使對不合他心意的主和派意見,也耐心傾聽,經(jīng)過深思熟慮,最后才“拔刀斫前奏案曰:‘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

而對于決策前的迎曹論者,他并不懲治,這正是一個卓越的領導人的風度。而且就在辯論進行時,他其實也已盡力作了迎戰(zhàn)的準備,到?jīng)Q策時,精兵“已選三萬人,船、糧、戰(zhàn)具俱辦”,誰“在前發(fā)”,誰為“后援”,初戰(zhàn)順利怎樣,不順利怎樣,都已考慮、準備好了。這更表明了他是一個卓越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難怪被孫權打敗的曹操,也不得不贊嘆地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孫權的勝利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神話之一,在現(xiàn)今社會,我們也常常會面對比自己強勁萬倍的敵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應該學習孫權,以少勝多、出奇制勝:

⑴ 不為強敵所嚇倒,不要被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

通過冷靜的分析,孫權既看到曹操16萬大軍壓境,其勢洶洶,又看到曹操后方不穩(wěn),部隊遠來疲憊,不服水土,不習水戰(zhàn);既看到劉備新敗,兵力不足,又看到有利的戰(zhàn)場條件和擁有善于水戰(zhàn)的五六萬水軍,從而具備了取勝的基礎。

我們立身在當今社會,無論是生活還工作都會遇到很多攔路虎,當面對這些人時,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冷靜思考,既要分析清楚自己的優(yōu)勢和弱點,也要看清對方的優(yōu)勢和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擊中對方要害,擊敗強敵。

⑵ 聯(lián)合抗敵,打擊主要敵人。

孫權和劉備雖有矛盾,但大敵當前,如果不聯(lián)合起來,勢必被各個擊破;而聯(lián)合起來,就相對地改變了力量對比,為戰(zhàn)勝曹軍創(chuàng)造了條件。

俗話說得好:“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p>

因此,面對強敵,不妨和其對手合作一把,沒準兩個臭皮匠也能扳倒一個諸葛亮。

⑶ 積極迎戰(zhàn),先機制敵。

孫權和劉備采取這一方針,是符合當時情勢的。

一則曹操輕取荊州,發(fā)展過快,兵力不集中,占領區(qū)不鞏固,正可乘其立足不穩(wěn)而擊之。

二是乘戰(zhàn)略要地樊口尚在劉備手中,曹軍尚未達成水陸分進合擊之際,迫曹軍于江上水戰(zhàn),挫敗其水軍,使其難以順江東下。

三是曹操恃勝而驕,先給以迎頭痛擊,使曹軍上下震驚,混亂被動。

因此,當我們分析清楚了對手的問題之所在,就一定要下手快、準、狠,做到先機制敵,讓對方措手不及。

⑷ 以長擊短,出其不意。

利用擅長水戰(zhàn)的優(yōu)勢,對遠來疲憊,不善水戰(zhàn)而又麻痹輕敵的曹軍,出其不意地采用火攻,然后乘敵混亂,迅速投入主力,實施有力的突擊,擊敗曹軍。

用自己的優(yōu)勢去打擊對手的弱勢,這是赤壁制勝的關鍵點,也是我們在生活與工作中應該學習和使用的必要手段。

一個再強的對手必然也有其弱點,只要找準突破口,就能把對手一一擊破,出奇制勝。

赤壁一戰(zhàn)對于三國歷史的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曹操失敗,無力再向江南進軍,孫權和劉備則乘勝發(fā)展勢力,擴張地盤,這就為以后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

 “看三國”之小結(jié):

曹操在赤壁一戰(zhàn)之前志得意滿,想要一鼓作氣將江東拿下,完全忽略了自身的不利因素。

而周瑜卻冷靜的分析出了曹操必敗的四大因素,最后逐一擊破,取得完勝。

話說,曹操是公認的大政治家軍事家,這些不利因素會沒看出來么?當然不是。當時曹操陣營就有程昱準確預料到了孫劉會聯(lián)盟,賈詡更是提出了先穩(wěn)定荊州,穩(wěn)扎穩(wěn)打的正確的應對策略,最終這些建議未能采納其實是曹操感覺到時不我待。

曹操在北征烏桓之后已經(jīng)54歲,他當時的名篇《龜雖壽》里面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眱删湓娒黠@地可以看出曹操感覺到了自己的衰老。

因此,賈詡的策略雖然完美,但是曹操等不起。此外即便繼續(xù)南征有這樣那樣的困難,但其實在實力對比上來說依然是曹操占優(yōu),曹操相信憑借自己的軍事才能一定能夠克服困難成功統(tǒng)一,因此最終作出了令他遺憾終生的決定。

這件事情從根本上告訴大家一個道理,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要做出錯誤的抉擇,不要因為一時的沖動,而步入人家為你設好的層層圈套,最后一敗涂地。

人人都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因此,即使目前的狀況再不如意,也要冷靜思考、正確抉擇,否則連青山都丟了,那就真是后悔莫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