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抗戰(zhàn)的一天來到了!”(2)

大后方:抗戰(zhàn)八年流亡曲 作者:正一


同樣在1932年,這年的1月28日,上海,日本侵略軍制造了大規(guī)模武裝進攻的“一二八”事變。但意外地遭到我國民革命軍第19路軍的堅強抵抗,打得日本侵略軍焦頭爛額,乃至于三易其帥。

然而,由于蔣介石滿足初期的小勝,缺乏長期抗戰(zhàn)的決心;同時,又因為西方列強對日本在滬的軍事行動不滿,作為侵略者的日本便與被侵略的中國,簽訂了不平等的“淞滬停戰(zhàn)協(xié)定”。

1933年3月,日本侵略者在侵占我東北第四個省份熱河之后,繼續(xù)向華北進攻,遭到我國民革命軍第29軍宋哲元部、35軍傅作義部等中國軍隊的英勇抵抗,史稱“長城抗戰(zhàn)”,激戰(zhàn)在長城古北口和喜峰口一線展開。29軍威震敵膽的大刀隊,打得非常精彩。但由于蔣介石仍堅持其“先安內(nèi)后攘外”的方針,不予支持,使長城抗戰(zhàn)歸于失敗。

1936年11月,日本侵略軍糾合偽蒙軍,大舉進犯我綏遠東北部。我傅作義35軍奮起反擊,連連獲勝,特別是取得了百靈廟大捷,使全國人民深受鼓舞。

以上事例,說明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和侵略行徑日益擴張,欲壑無底,也反映中國軍民的抗日意志和抗日信心日益增強。

然而,無論東北淪陷后的義勇軍抗戰(zhàn),“一二八”上??箲?zhàn),1933年長城抗戰(zhàn),或者1936年綏遠抗戰(zhàn),都只是局部的、短期的抗擊,而全國性的長期抗戰(zhàn),則須待西安事變以后了。

1936年12月的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停止內(nèi)戰(zhàn),準備抗日,促成了國共兩黨的第二次合作,為全面抗戰(zhàn)創(chuàng)造了不可或缺的前提。

這當然是日本帝國主義不愿意看到的,于是它更加明目張膽地加快了全面侵華的步伐。

1937年春,日軍在華北大量增兵;6月初開始,在北平西南郊的蘆溝橋附近,頻繁進行挑釁性軍事演習。

7月7日晚,日軍詭稱一名士兵在演習中“失蹤”,強行要求進入宛平城內(nèi)搜查。我駐軍第29軍219團團長吉星文以時值深夜,當即拒絕。隨后經(jīng)過交涉,雙方商定明晨派員調(diào)查。

然而8日凌晨,交涉中,日軍竟然開槍射擊,并炮轟宛平城。我29軍乃堅決反擊。這便是中國現(xiàn)代史上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的起點:“七七”蘆溝橋事變。

蘆溝橋事變發(fā)生后兩小時,在南京的蔣介石即電令29軍軍長宋哲元,命他“固守宛平勿退,并須全軍動員,以防事態(tài)擴大”。同時,命26軍的四個師北上保定石家莊一帶,增援29軍。

如此舉措,顯示出經(jīng)歷西安事變之后,蔣介石已然下定了進行抗日戰(zhàn)爭的決心。

并且,7月17日,蔣介石還在廬山發(fā)表談話指出: “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zhàn)之責任?!惫_宣布了全面抗戰(zhàn),即全民抗戰(zhàn)的開始。

這是日本帝國主義始料不及的,于是它把華北的侵略軍增至十萬人,并形成對北平和天津的包圍圈。我29軍將士雖英勇抗戰(zhàn),但寡不敵眾,副軍長佟麟閣和師長趙登禹兩位將軍壯烈犧牲,而援軍又未能及時趕到,7月29日和30日,北平、天津相繼淪陷。

日寇在侵略我華北若干城市的同時,還覬覦華東,企圖沿津浦線南下直取南京,逼迫國民政府屈膝投降。

日寇蓄意擴大戰(zhàn)線,特別是企圖侵占擁有五百萬人口的中國最大的工商業(yè)城市上海,由南向北威脅首都南京。為此目的,制造了“七七”蘆溝橋事變的日本帝國主義,又在上海制造了“八一三”事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