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就桂林等后方城市而言,不僅沒有空軍,并且沒有高射炮和探照燈,可謂標準的“不設防城市”。
桂林作為“不設防城市”,也有自己的防空措施,即,首先由防空指揮部根據(jù)湘桂粵三省邊境防空監(jiān)視哨的通報,了解有無敵機來襲和來襲敵機的數(shù)量,然后看情況,決定是否需要發(fā)出警報。
一、“空襲警報”,汽笛聲一長兩短,報告敵機將要來襲,動員市民躲避。——從這時起,市民就開始緊張了,工廠中止運轉(zhuǎn),學校中止教學,商店中止營業(yè),民居關門閉戶,路人來回奔忙,個個都在尋找合適的地方躲避,即“逃警報”或“躲警報”。
二、“緊急警報”,汽笛聲短促而急迫,持續(xù)數(shù)十秒鐘?!獦酥局鴶硻C臨近,敦促市民迅速就近躲避。這時,主要街道實施交通管制,除警察和防護隊員外,路人和車輛禁止通行,以免暴露目標。倘遇夜襲,還得實施燈火管制,讓敵機摸黑,不易找到目標。
三、“解除警報”,汽笛一聲長鳴,宣布敵機已然遠遁。于是,整個城市恢復正常秩序。
警報器安裝在市中心的最高點,獨秀峰的頂端。原先,每天中午十二點正,獨秀峰頂上總會隆隆隆打響三聲“午炮”,用這種古老方式向全城居民報時。但是,我們來到桂林的第三個月,防空指揮部搬到獨秀峰上,顯示正常生活秩序的“午炮”便被取消,而代之以警報器了。
后來,獨秀峰頂上還增加了一項視覺報警器,即,樹立一根粗大的電桿木,必要時掛起一個,或者兩個白布燈籠,碩大無比的燈籠,因為懸掛于全城最高處,東南西北任何方位都看得到。
然而,由于號稱“南天一柱”的獨秀峰成了防空指揮部所在的空防要地,就不宜接待游客了。因此,抗戰(zhàn)時期,盡管我在桂林待了六度寒暑,卻始終不曾登臨過這位于市中心,可以俯瞰全城的獨秀峰。
但除去獨秀峰,我游覽過的其他桂林名勝還是不少的。
例如,城東北瀕臨漓江的伏波山,山麓有還珠洞,洞內(nèi)有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的“試劍石”;并有“伏波潭”,潭水與漓江水相連,既同漲同落,又平穩(wěn)如鏡。
在城東南的文昌門外,遠處有將軍橋東側(cè)的南溪山,色彩絢爛,風景如畫;近處則有象鼻山,宛若佇立在漓江西側(cè)飲水的一頭巨象,戇厚之態(tài)可掬。在城西的麗澤門外,還有郁郁蔥蔥的騮馬山、老人山和隱山諸峰,蔚為奇觀。這些景點,我先后都到過。
不僅如此。漓江東岸的月牙山和山下的龍隱洞,以及遠處的穿山,我也游覽過。
當然,1938年底,姑丈帶我們?nèi)彝纹咝菐r還是記憶最深的一次。
天池姑丈喜好旅游。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外地人很少前去北平的時候,他便游覽過長城、故宮、頤和園了。德明和我曾聽他講起,故宮里面許多巨大的太平缸,原有的涂金都被剝掉了,顯得斑駁陸離很難看。據(jù)充當導游的太監(jiān)說,本來清朝時候,普通人不得進入“大內(nèi)”,所有太平缸全是金光閃閃的;民國時期故宮開放了,平常百姓都可以參觀游覽,一些貪心人不知趣,便動手“刮缸”了。
姑丈轉(zhuǎn)述太監(jiān)的話,給我印象很深。
后來,建國初期,我在北京參觀故宮,見到的太平缸還仍然斑駁陸離,導游也仍是太監(jiān),但我沒有就太平缸發(fā)問,因已知道了原委。
我們上七星巖,并不像姑丈承諾的那樣,一安頓好了就去的。其時,我們已由黃泥井搬遷至五美路了。因黃泥井一號雖然寬敞,卻是一個大雜院,對于吸鴉片的姑丈不很方便。所以選擇了“五美路三多巷四號”,一幢獨門獨院的中式平房。搬遷完畢,安頓妥帖,姑丈這才決定出游。此前一天,他已讓勵青買了一盞馬燈,并灌滿了煤油,因聽說七星巖內(nèi)幽深漆黑,倘無光照,寸步難行。
冷一鵬醫(yī)生夫婦昨夜得知,今晨也興致勃勃地趕來同游。他們的寓所兼診所位于臨桂路,與我們居住的三多巷呈曲尺形,往來方便。
于是,一行大小十余人,從五美路中段出發(fā)到桂南路左轉(zhuǎn)彎,過陽橋,沿中南路朝北,走到十字街口右轉(zhuǎn)彎,步上桂林最整齊的唯一的“騎樓”街,即通向水東門的桂東路。出了水東門,嗬!便見那湛藍晶瑩的“青羅帶”似的漓江,籠罩著一層稀薄的輕紗般的晨霧,蕩漾著柔軟溫和的微波在歡迎我們了?!@是我們這幫遠方逃難客,初次來到美麗的漓江身邊。
應當說明,抗戰(zhàn)時期的廣西省省會桂林,除了西郊的臨桂,并不包括靈川、興安和荔浦,也不包括陽朔。
相應地在抗戰(zhàn)時期,專程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來旅游者,很少很少;凡在名勝景點可以遇見的游客,幾乎全是類似我們的外來逃難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