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黃埔1期生里面有幾個人差點沒被錄取,但問題都不是出在考試成績本身:
胡宗南是人家嫌他個兒矮,杜聿明是報考時間過了,宋希濂是年齡不到(只有17歲)。
所以我比較難理解《人間正道是滄?!防锩?,輪到“孫紅雷”參加考試時,怎么搞得那么隆重,看上去就跟選秀一樣。要不是孫同志在個人才藝表演中露了一手繪圖的絕活,似乎連入選都難了。
導演啊,英雄出世前來個“晴天霹靂一聲響”有時確實也是必要的,可這真的跟黃埔資格考試無關。
由于學校主要培養(yǎng)的是連排長,教的課自然也是連排長應知應會ABC,都是步兵訓練作戰(zhàn)中要用到的一些常識性東西。比如如何整隊、怎么抬腿(《步兵操典》);如何持槍、怎么瞄準(《兵器學》);如何畫圖、怎么看天(《地形學》);如何進攻、怎么演練(《戰(zhàn)術學》)。
當然了,你要真把這些東西琢磨深、領會透,倒也不錯,問題是一是沒那么多的時間,二是找不到合適的教員。
先行者當初建這所軍校,就是要準備馬上拿去派用場的,所以實際上辦的是速成班。
本來3年的課程,硬被像壓縮餅干一樣擠成了6個月,中間還得去掉學政治的時間,碰上前線吃緊,臨時拉上去頂杠是常事,所以滿打滿算,能有3個月學軍事就不錯了。
3個月是什么概念?
現(xiàn)在的新兵訓練差不多就是3個月。
第一期學生更好,上場打仗時連畢業(yè)證都沒來得及拿,打到第二年開春才想起來要補發(fā)。
當然,這樣對學生而言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永遠不會有“畢業(yè)等于失業(yè)”的情況發(fā)生了。
大家都知道,學校成績好不好,師資力量也是很重要的。
老蔣做校長時就很為此而頭疼,因為學生好招,老師難找。
你找武秀才武舉人吧,這些人大多只會紙上談兵,就連出過國上過軍校的那撥人里面,老實說,也沒多少有真才實料的,回國后從沒上過戰(zhàn)場的大有人在。
丘八大老粗里面倒有些會打仗的,但這些人又大多識不了幾個字,別說教學生了,囫圇話都說不全。
早先還有個蘇聯(lián)軍事顧問團,可以顧問教老師,老師再教學生,后來國共鬧分裂,就只好純靠本土教官們自己努力了。
看看黃埔老師的名單:總教官何應欽,教育長張治中,以及下面那些大大小小的軍事教官,從他們本身的軍事造詣和成就來說,也不是很高。但是沒辦法,矮子里面拔將軍,這就算當時能挑出來的最佳組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