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這種自發(fā)的抗日武裝存在許多弱點,隊伍很快被打散了,張逸仙又重新回到哈爾濱生活。生性豪爽的張逸仙在這里結識了很多朋友,這些人經常在他家聚會,一起談論抗日救亡話題,不久,回哈爾濱養(yǎng)傷的楊奠坤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
“九·一八”事變后,日軍侵占中國東北的行為,直接威脅到了蘇聯(lián)遠東的安全,日軍是否會進一步北上進攻蘇聯(lián),這是蘇軍非常關心的問題。
為獲取日軍的情報,蘇軍總參謀部決定擴大在中國的情報組織,并請中國共產黨選派一部分人員參與工作。
張曉宏(共產國際情報史研究者)
其中提出兩個條件,一個是要有過戰(zhàn)斗經驗,有過軍事經歷,第二個就是要懂俄文,因為這樣一來他們聯(lián)絡起來比較方便,我們黨按照蘇軍的這個要求在東北地區(qū)有所選擇的為他們選擇了一些人。
因我俄語較好,能會話和通訊,又有實際革命斗爭經驗,適合做共產國際的情報工作,我接受了組織的分配,從此開始了我10年的第二條戰(zhàn)線——國際情報的工作。
——楊佐青自述
1932年冬天,楊奠坤開始了他的情報生涯。他一方面根據(jù)上級的指示收集日軍的分布和調動情報,一方面發(fā)展成員,送往蘇聯(lián)受訓。報國無門的張逸仙在這里終于看到了革命的曙光,在楊奠坤的引導下,很快就投入到對敵斗爭的秘密戰(zhàn)線上來。
此時的張逸仙,已年屆不惑,是三個孩子的父親。他毅然把妻子和孩子送回山東老家,請求去蘇聯(lián)學習。
張以謙(張逸仙之子)
到蘇聯(lián)去學習了以后回來抗日嘛?到蘇聯(lián)去學習什么東西他并不知道,只知道到蘇聯(lián)去學習,他為了去蘇聯(lián)就把我們送回來了。我母親肚子里還懷著一個弟弟,她帶著我們姊妹三個,一個4歲,一個5歲,一個7歲,帶著10多件行李回到山東。
1934年的春天,在組織的精心安排下, 張逸仙和楊奠坤越過邊境,踏上了蘇聯(lián)的國土。他們乘坐火車在西伯利亞大鐵路上奔馳了整整15個晝夜,到達莫斯科,隨后,被送往郊區(qū)的情報學校,開始接受正規(guī)而嚴格的訓練。
校長是德國人,40多歲,少將軍銜。每天從莫斯科來一個教官,教一天晚間回去,我們每隔5天休息,除政治秘密工作外,講授的皆注重實際工作。
——張逸仙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