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近史沫特萊

重訪:紅色麗人 作者:中央電視臺《重訪》欄目組


林子君

“史沫特萊的頭發(fā)到底是什么顏色?”在被采訪者介紹過史沫特萊的大致情況后,我迫不及待地問了這個問題。因為現(xiàn)在所有收集到的史沫特萊的照片都是清一色的黑白照片,而史沫特萊在不同影視作品中,一會兒由金發(fā)年輕女子來扮演,一會兒又變成棕色頭發(fā)中年女人,因此,史沫特萊到底是什么樣的,成了我最想了解的問題。

史沫特萊這個名字對于很多對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歷史感興趣的人來說并不陌生。她只身來到中國,先闖蕩在上海,后又去了延安,采訪過毛澤東,又格外欣賞朱德,走訪過共產黨和國民黨很多部隊,寫了許多關于中國的報道。所以,在很多反映這個時期的影視作品中,一旦出現(xiàn)一個外國女記者,那肯定就是史沫特萊。但是,似乎在所有提及她的影視作品中,她都只是驚鴻一現(xiàn),作用只是一個串場,最多用來表達外國友人對中國革命的支持,這似乎成了她存在的全部意義,這些也是我最初接手選題“史沫特萊”時對她的全部印象了。

史沫特萊是哪國人?為什么要來中國?她在中國呆了多久?她在中國到底都做了什么?她最后離開中國又去了哪里?太多的問號,一部單集的節(jié)目很難給出答案,而要了解一個真實的史沫特萊,這些問號是需要答案的。隨著采訪和挖掘的深入,關于史沫特萊的這些疑問一一有了答案,史沫特萊的面貌也慢慢清晰了。她不再單純只是一個充滿熱情,支持中國革命的外國友人,她不是只做采訪報道這一項工作,她在中國有了朋友——他們是魯迅、丁玲、徐志摩等很多著名的學者、作家,她對中國革命的貢獻也不僅僅是采訪報道了歷史事件那么簡單——她為八路軍募捐、她救助傷兵、她在延安的時候還引領了“交際舞”的風潮。

通過采訪和大量地查閱資料,一個真實的史沫特萊出現(xiàn)在我的面前:在中國的12年里,史沫特萊所做的貢獻遠遠超出了我對她開始的認知。早在1928年,她就預言了東北會發(fā)生戰(zhàn)爭;她曾經深得孫夫人宋慶齡的信任;她是少數(shù)在中國與紅色諜王佐爾格“親密接觸”的人;她給紅色延安帶來了時尚和影響……隨著采訪的深入,史沫特萊不再只是影視作品里的一個符號式的人物,她本身已經是一出豐富多彩、高潮跌宕的大戲了。

1941年,史沫特萊離開中國。

無論是在中國的12年,還是離開中國以后的歲月,她都深愛著中國,并表述了這種愛,她甚至覺得自己就是一個中國人。史沫特萊離開中國后,筆耕不輟,寫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最佳戰(zhàn)爭報道著作之一《中國的戰(zhàn)歌》;寫出了《偉大的道路》這部朱德的傳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史沫特萊一心要回到中國,卻因病離世,未能如愿。

一旦走近史沫特萊,關于她頭發(fā)的顏色已經不再重要。這個生于美國密蘇里州,卒于英國劍橋,葬于中國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的女人,也許不需要誰給她一個蓋棺定論的歸納,只需要記住她的名字“史沫特萊”,因為她是獨一無二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