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非洲產的灰色木材所覆蓋的基座,需要登上超過300米的木制臺階才能到達。踏在這一木材的瞬間就是等于踏在了書的原材料上,其腳步與踩在混凝土臺階是不同的,使人更加小心翼翼,甚至使游客的心情變得虔誠。
到達基座之上,就從城市的日常喧囂中徹底脫離了開來,并來到了一個廣闊的平原,這平原如同賈科梅蒂為塞繆爾·貝克特的戲劇《等待戈多》搭建的舞臺,使人陷于緊張當中。在這緊張之上閃爍著四個透明玻璃塔樓,玻璃塔樓中的暖色木板時而開敞時而封閉,具有時刻變換的數(shù)千種表情,其中顯現(xiàn)的書籍,就像是珍貴寶藏所映出的珠光寶氣。
在基座中央下沉的空白部分如同太古時代的火山噴口,其中的樹木象征著自然的不可侵犯的價值。乘坐自動扶梯進入其中,將意味著與日常世界完全脫離,進入一個知識的殿堂,充滿暖色木質的閱覽室是一個新的世界。
這個杰出的建筑,其意義首先在于四個塔樓之間營造的空白部分。這個空白不僅容納了天空和云朵,更重要的是擁抱了整個巴黎城市,使我們認識到巴黎是一座知識之城。法國國家圖書館不是一個建筑,是一座“知識之城”。
密特朗在這個建筑的竣工儀式上與佩羅站在一起,做了如下演說。
他的設計在對稱中變得明了,他的線條是節(jié)制的,其空間是非常功能化的。如同沉默與和平的需求一樣,這個建筑深入地面,四個塔樓則營造出作為城市心臟的廣場。在天地之間誕生的這一圖書館的散步道是向世人開放的,在這個作為現(xiàn)代城市新居所的廣闊的公共空間內,我們相遇并進行交流。佩羅的這項工程不是一個建筑,而是預示未來的新的城市規(guī)劃。他向著人類對知識的渴求和對美的渴望,取得了一個偉大的成就。
哪個評論家能寫出這樣一篇充滿豐富的真實性和細膩的感性的言語呢?這的確是出色的評價,是來自深刻理解的共鳴。
擁有弗朗索瓦·密特朗和多米尼克·佩羅的知識之城,法國國家圖書館,這實在是令人羨慕的文化。
多米尼克·佩羅 (1953— )
出生于法國克萊蒙費朗(Clermont-Ferrand)的佩羅,1978年在巴黎獲得建筑學位,并于次年在法國道橋學院(Ecole des Ponts et Chaussees)獲得城市規(guī)劃學位。1980年在高等社會科學大學獲得歷史學碩士學位后,1981年在巴黎開設了設計事務所。在1989年的法國國家圖書館、1992年柏林奧林匹克自行車運動場和游泳館(Berlin Olympic Velodrome and Swimming Pool)設計競賽中中標,獲得了國際聲譽?,F(xiàn)在瑞士理工大學和巴塞羅那、布魯塞爾等地從事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