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養(yǎng)成教育意義重大(1)

決定孩子命運的12個習慣:養(yǎng)成教育序列化訓練方案(節(jié)選) 作者:林格


一、養(yǎng)成教育是管一輩子的教育

養(yǎng)成教育,是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教育。

習慣是養(yǎng)成教育的產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經意的小事,卻蘊含了足以改變人類命運的巨大能量。好習慣常常讓人受益終生,壞習慣往往使人深陷泥潭。

要抓好養(yǎng)成教育,應當從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入手。而全面了解有關習慣的知識是很有必要的。這里為大家做一些介紹。

1. 習慣的定義

從現(xiàn)代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國兒童心理學家朱智賢教授認為,習慣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動化地去進行某種動作的需要或傾向。例如,兒童養(yǎng)成在飯前、便后或游戲后一定要洗手的習慣后,完成這種動作已成為他們的需要。他同時指出,習慣形成就是指長期養(yǎng)成的不易改變的行為方式。習慣形成是學習的結果,是條件反射的建立、鞏固并臻至自動化的結果。

美國心理學家阿瑟·S.雷伯在其所著的《心理學詞典》中將心理學中關于習慣的含義概括為四種:①一般指一種習得的動作。本義是指運動模式、身體反應,現(xiàn)在已不限于此,人們也常說知覺的、認知的、情感的習慣。②通過重復而自動化了的、固定下來的且無需努力就輕而易舉地實現(xiàn)的活動模式。③對藥物的癖嗜,常用術語是藥物依賴。④指特定動物物種的特征性行為模式,如“狒狒的習性”。他特別指出,最后一個意思與前面的幾種意義是大不相同的,它的內涵通常是指一種天生的、物種特有的行為模式,而其他幾種意思都明確含有習得的行為之意。

從心理學的解釋中,可以認識到:習慣是自動化了的反應傾向或活動模式、行為方式;習慣是在一定時間內逐漸養(yǎng)成的,它與人后天條件反射系統(tǒng)的建立有密切關系;習慣不僅僅是自動化了的動作或行為,還可以包括思維的、情感的內容;習慣滿足了人的某種需要,由此習慣可能起到積極和消極的雙重作用。

2. 習慣的特征

關于習慣的特征這一問題,著名教育專家關鴻羽在《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一書中進行過論述,在此結合他的論述進行簡要說明。

(1) 后天性

習慣不是先天的、遺傳的,而是人在后天的環(huán)境中習得的,是一種條件反射。人們可以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yǎng)良好習慣,克服不良習慣。

(2) 穩(wěn)固性和可變性

習慣是一種定型性行為,一般而言,一旦形成就較難改變。但這種穩(wěn)固性也不是絕對的,只要經過較長時間的強化訓練和影響,即使是已經形成的較為牢固的不良習慣,也是可以改變的。有一個孩子時常生悶氣,父親就對他說:“假如你不希望自己脾氣暴躁,就不要培養(yǎng)這種習慣,不要做出任何可能助長怒氣的事?!边@位父親首先讓孩子設法保持安靜,然后讓孩子計算自己有多少天沒發(fā)脾氣。從原來的天天生氣,到后來兩天生一次氣,然后三天一次,再后來四天一次……這個孩子愛發(fā)脾氣的習慣起初只是減弱,后來則漸至消除。

(3) 自動性和下意識性

習慣是一個行為自動化的方式。所謂自動化,就是穩(wěn)定的條件反射活動,甚至是下意識的動作。行為習慣形成以后,就不需要專門的思考和意志的努力。

從心理機制上看,習慣是一種需要。如果不這樣做,就會感到很別扭。因而它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具有自動化的作用,它不需要別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種省時、省力的自然動作。比如清晨喝一杯白開水,如果是在父母的提醒下才去喝,只能算是一種行為,而非習慣;如果想都沒想,自動地去喝一杯白開水,一天不喝就感到十分別扭,這樣的行為就叫做習慣了。

(4) 情境性

習慣是在相同情境下出現(xiàn)的相同反應,因而有情境性。養(yǎng)成了某種習慣的人,一旦到了特定的場合,習慣就會表現(xiàn)出來。比如有的小孩子只在學校愛勞動,在家里就不行了,就是受到情境的制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