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孩子學電子琴一年半的時間,巨大的成果驗證了當初我的推理。我開始檢討我曾按照傳統(tǒng)的幼兒教育理論教育的錯誤。接著我又開始研究兒童的邏輯思維開發(fā)問題,開始研究兒童大腦的多個領域開發(fā)問題。當然研究是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指導,愛爾維修、塞德茲、卡爾?威特、木村久一、馬卡連科、愛因斯坦等大師們的語錄都是我實踐中的理論基石,他們的話是我的指路明燈,是我的樹立信念的依據所在。
一百多年前的威特和以后的賽茲、伯利、威納等人所受的教育,概括地說,就是早期教育。用威特父親的話來說,就是隨著兒童智力曙光的出現(xiàn)而開始的教育。賽茲博士、伯利博士跟威特的父親一樣,都相信早期教育造就天才,這一信念是有充分根據的。
——摘自《早期教育與天才》
而前面公式中的“科學”形成的條件是:看自然百科圖書、做科學實驗手工,包括以后要學習的物理、化學、數學等理科知識。
比如:
學好圖畫=80%影像思維+20%繪畫技能;
音樂作曲=60%情感思維+40%樂理知識;
學好數學=50%音樂思維+50%自然科學思維(知識);
學好英語=80%獨立的英語思維+20%單詞語法訓練。
音樂思維可以推動數學邏輯思維的快速發(fā)展;藝術思維是科學成功之母。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弊端就是把藝術教育與科學教育分離了。
我們抓緊時間給孩子建立高級的綜合思維,提高孩子的藝術欣賞能力,以后再切入繪畫技能訓練,那么孩子所繪出的圖畫就具備了生命力(圖畫具有了靈魂),自己的圖畫是自己綜合思維的藝術表現(xiàn)。
如果不建立思維而一味追求圖畫的技能訓練,長大后他(她)的圖畫作品充其量也只能是“畫匠”的表現(xiàn),畫匠是模仿不是創(chuàng)作,作品是沒有藝術的生命。
最后,我要強調的是,這里所提倡的把教育重心放在孩子12歲以前的三大主要目標就是:
加強信息在思維里的傳遞速度訓練。
擴大思維的想象空間,建立各個獨立的神經網絡。
連接各個神經網絡,建立信息流通的整體思維網絡。
因此,7歲前把握機遇以開發(fā)綜合思維為主(因受7歲前潛能關閉的制約),技能訓練留給7歲后(因提高技能不受時間限制,可以練一輩子)。建立綜合思維后孩子學習一切知識都變得輕而易舉了,就像給孩子大腦安裝了一部噴射式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