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李家染坊的父子染匠(1)

說戲講茶唱門歌 作者:談正衡


二、李家染坊的父子染匠

李家染坊主要以染“毛藍”、“頭藍”和“月色”為主。兩個染匠是一對父子,這父子倆除了雙手都是藍黑的(特別是手指頭)外,身形面相卻沒有一點相似處。老染匠五十來歲,高高大大,眉毛胡子都很濃,唯有光葫蘆頭上寸毛不生;小染匠瘦瘦小小,尖下巴,聲音也是細細的,像個還未長成的孩子,其實他自己的孩子都滿地亂跑了。染匠一家是從外地搬來的,他們說話帶江浙口音,總是把“染衣”說成“攆衣”,把“吃飯”說成“壓飯”。

很少看到父子倆染匠搭手干活,留在家里的,多半是小染匠。小染匠愛追新潮,常見他拿起一個個方扁的鐵盒往那口大鐵鍋的沸水里倒染料,弄好了那些赤橙紅綠青藍紫的配方,然后,戴上黑色長袖橡膠手套,系起同樣深黑的橡膠圍裙,腳上是高筒膠鞋,站在大鐵鍋前,兩手握住一根木棍不斷地攪動翻滾衣服或布料。這染衣的過程中,織物泡在染劑水中加熱熬煮的味道極其難聞,路人無不掩鼻匆匆而過。

小染匠在家忙碌時,老染匠就去“走街”。老染匠循舊制,挑著一只大鐵桶,一只紅泥的柴火爐,邊走邊放開嗓子喊:“攆(染)衣啰攆衣!白攆(染)藍,藍攆(染)黑,祖?zhèn)髅胤?,永不褪色——”老染匠只染黑、藍、灰和土黃的有限幾種顏色。有人喊停染匠擔子,從家中拿來褪了色的舊衣。老染匠在巷口支起了柴火爐,上面放置鐵桶,爐膛里火燒起來,往桶里加水,投染料,攪拌后,用一雙長竹筷夾住衣服往里浸。爐火正旺,水汽蒸騰,在這難聞的氣味里,衣裳很快染好了。主人拿起剛染過的衣物對著陽光檢查,看色澤是不是均勻,色彩是不是鮮艷,色調是不是純正?嬸子婆婆們七嘴八舌,場面煞是熱鬧。

夏天的時候,鄉(xiāng)下人家家要染葛衣。那時候,農村婦女都喜歡穿麻線或者葛線紡成的葛衣,通透涼爽。老染匠到了一個村口,在一棵大樹下支起爐子,開始吆喝,來染衣的人就陸續(xù)出現了。生火燒水煮靛藍,幾種植物和一些樹枝攪和在一起,有靛藍草、三葉草,還有一種堤埂上長的石決明的種子,以及柿子樹帶葉的枝杈。柴火煙裊裊地升起,水開始翻滾,老染匠將那些染料放進去,煮上一小會兒子,水就變成黑糊糊的,一股刺鼻的氣味升騰起來朝四處撲開。樹上吱啦吱啦叫著的蟬也給嗆啞了聲,拉下一泡尿來,就像在空中下了一小片細毛毛雨。老染匠把要染的葛衣放進鍋里,隨后就用那雙長竹筷子左撥右弄,待衣裳吃透染料后,再撈出來,放進一只盛滿清水的大木盆中漂浸,過了三遍水,衣服就算是染好了。其實,這還只是“半成品”,這些衣裳拿回家后,還要放水浸泡過夜,隔天再一遍遍用大量的清水漂洗,沖凈染色污水。葛衣新染,鮮亮不少,那靛藍在陽光下閃爍著一種古老的光澤。到了冬天,染家紡老布的就多了,這種粗糙而結實的老布,染成后再用米湯漿出來,可以做內衣,也可以做被褥里子,極耐污。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