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佛教的國家資助(6)

中國藝術(shù)與文化 作者:(美)杜樸


敦煌的佛教題材

幾則對唐朝都城寺廟和殿堂內(nèi)壁畫的第一手記載從9世紀留存下來,與之相關(guān)的畫師中不乏許多名家,其中一些人可能給壁畫創(chuàng)作帶來重要革新。9世紀40年代的滅佛運動以及木結(jié)構(gòu)殿堂、寺廟的損毀變遷使壁畫遭到厄運,即便在9世紀便已殘缺。時至今日,只能從其他遺存中尋找唐代佛教壁畫偉大成就的蹤影,首要材料即為敦煌莫高窟壁畫。這里的題材范圍可印證文獻中的記載,有紀年的樣例涵蓋了唐代大部分時段。

唐代最“流行”的佛教派別是凈土(Sukhavati)宗,其教義和圖像對廣泛的社會階層具有吸引力。七八世紀莫高窟許多最大、最精致的壁畫取材于凈土宗三部典籍。《小經(jīng)》(Smaller Sukhavati)和《大經(jīng)》(Larger Sukhavati),{14}從字面上看,似乎是對阿彌陀佛西方凈土的核心觀念較簡單(較早)和較復(fù)雜(較晚)的闡述。多數(shù)學(xué)者認為這些經(jīng)籍成形于中亞,與任何古印度、梵文淵源無關(guān)。其宗義涉及往生沒有時空界限的西方凈土,往生凈土并非寂滅或涅盤,但凈土是一個清凈脫俗的世界和臨近涅盤的階段。兩部經(jīng)籍都強調(diào)信仰在至達重生中的作用,《小經(jīng)》尤其注重念佛(唱誦阿彌陀佛的名稱)的效力?!洞蠼?jīng)》描述釋迦牟尼佛弘揚阿彌陀佛成佛之前作為法藏菩薩(Dharmakara)的本愿,該經(jīng)還賦予阿彌陀佛兩位菩薩侍從觀世音(Avalokitesvara)和大勢至(Mahastamaprapta)以重要角色。

莫高窟的許多唐代洞窟中都可找到反映這些經(jīng)籍的圖像。第217窟的北壁是8世紀早期的例證(圖6-1),保存較好。中央畫面展現(xiàn)主佛,但場景的每一部分都被放大。阿彌陀佛坐在高大層疊的寶座上,一旁的侍從或站或坐于平臺之上,其他通過橋梁相連、帶欄桿的平臺上是兩位菩薩的隨從。畫面下方舞臺般的場地中有樂師、舞伎和另外兩個立佛像。畫面上方三分之一描繪了一系列殿堂、回廊和樓閣。中層平臺向上的垂直立柱和上方向下的屋頂、出檐在阿彌陀佛頭部周圍構(gòu)成一種環(huán)繞。畫面的視覺效果凸顯了阿彌陀佛和兩位菩薩的法相莊嚴和凈土世界的美奐絕倫,這是《大經(jīng)》所強調(diào)的。

凈土宗的另一部典籍是善導(dǎo)(613-681)給《觀無量壽經(jīng)》作的注疏,其中講述了“觀”的作用,即信徒在腦海中一步步觀想凈土景象的修行方式。生時匯聚的觀相是往生凈土的準備,或者說前提。莫高窟第45窟(8世紀中葉)北壁的兩幅縱向壁畫展現(xiàn)了被囚禁的國王頻婆娑羅(Bimbisara)和王后韋提希(Vaidehi)的故事(圖6-22)。畫面描繪王后在阿彌陀佛的指導(dǎo)下做“十六妙觀”,在兩側(cè)六層圖像中,韋提希皆以白衣跪姿出現(xiàn),每一情節(jié)都有空白的褐色榜題,冥思觀想的場所在室外稀疏樹林間的草地上和連綿起伏的丘嶺中。在每一場景中,在王后面前畫出其觀想的對象:寶池、寶樹、華座、寶樓等,最后是阿彌陀佛真身。壁畫中往生凈土的最后三觀已缺失,可能原本畫于墻面底部,現(xiàn)毀壞。

唐代阿彌陀佛的兩位菩薩侍從也很受推崇。第45窟南壁(圖6-23)描繪了觀世音菩薩的獨立角色,宏大的構(gòu)圖展現(xiàn)了觀音三個截然不同的方面。中央是華蓋下巨大的觀音正面立像,飾以瓔珞披帛,頭冠上的微縮阿彌陀佛像確證了菩薩的身份。畫面上方是反映觀音三十三應(yīng)化身的一系列小場景,顯示了廣為人知的《妙法蓮華經(jīng)》第25章“普門品”中所描述的觀音示現(xiàn)不同形貌的能力。下面是類似的多組場景,當信徒呼喚其名時,觀音即現(xiàn)身救苦救難,榜題明晰地標示了每一情節(jié)。對于描繪商人遇強盜、海上風(fēng)暴等危難境遇,畫師有一定的自由度。

南壁和北壁的畫面結(jié)構(gòu)相仿,中央的圖像是偶像性(iconic)的,周圍的圖像是敘事性(narrative)的。壁畫既是崇拜的對象,也是教化信眾的“視覺文獻”。唐代一般稱這些壁畫為“變相”,梅維恒(Victor Mair)譯為“transformation tableaux”,學(xué)者們對該詞的解釋和使用有所爭論。敦煌一些手卷標題中有相近的語匯“變文”(梅維恒譯為“transformation texts”),但這些文學(xué)作品似乎兼有佛教和世俗題材。這些文本可能用來向信眾念誦宣講,一小部分畫成插圖,邊讀邊看。但這并不意味著繪制壁畫也是作為誦經(jīng)布道時的視覺陪襯。事實上,如巫鴻所指出的,洞窟內(nèi)局促、昏暗的空間使該功能不具備可行性。這樣理解似乎更妥:“變相”指這些畫面神奇或虛幻的性質(zhì),以及在大法會中釋迦牟尼親自宣講所有經(jīng)文。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