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突然對金門、馬祖等蔣軍盤踞島嶼發(fā)起猛烈的炮擊,使整個世界為之震動。
半個月后,整個行動的總導演毛澤東也說沒料到“金門、馬祖打這樣幾炮”會使“這個世界鬧得這樣滿天風雨,煙霧沖天”。
從那一天起,金門地區(qū)的炮戰(zhàn)成了一個固定的程式,一直持續(xù)了21年。
數(shù)十年過去了,當年如此重大的事件究竟緣何而起,其間前前后后的曲折內幕,毛澤東曾如何以超人的膽略和睿智駕馭著變幻無定的險惡局勢,即便是絕大多數(shù)曾經親歷過那個時期的人也不得而知。而愈來愈多的后來者,甚至不知道大陸與臺灣之間曾有過這樣一段歷史。
美國對蔣介石失望,準備“換馬”
美方在朝鮮戰(zhàn)爭失敗后,歐洲各國對美國在遠東軍事冒險嘖有煩言,不愿再為美國的戰(zhàn)略消耗各自的軍力物力。
美國鑒于自身能力和盟友們的態(tài)度,亦視直接介入臺灣軍事行動為下策。其最理想的算盤是:使臺灣成為大陸永遠不能收復的、并可用以切斷中國與世界往來的基地。
因此美方命艦隊援臺的第一件事,就是幫蔣軍撤離大陳島。接著,就勸說蔣介石盡快放棄臨近大陸的金門、馬祖等島嶼,用遼闊的海域遠遠地隔絕大陸與臺灣的聯(lián)系,使各方關系日漸淡漠,以期“臺灣中立化”“臺灣地位未定”“托管”等預謀得逞。
然而,不僅中國政府不容同胞分離、國土割裂,蔣介石也不愿聽美國擺布,做一個在孤島稱王的歷史罪人。蔣介石不僅不從金、馬等島嶼撤退,相反向諸島增兵,擺出固守架勢。
美方曾向蔣介石施加壓力,聲稱《共同防御條約》防護范圍不包括金、馬等臨近大陸的島嶼,因此這些島嶼遭攻擊時,美軍將不予支持。蔣方則力爭說:新通過的《臺灣決議案》中規(guī)定,美軍協(xié)防范圍包括全部“友方掌握的有關陣地及領土”,美方不應言而無信。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艾森豪威爾不得不宣布:“為了不損害自由中國的士氣,及斷絕他們的希望,美國決心協(xié)防金門、馬祖,以鞏固臺澎地位?!?/p>
艾森豪威爾的表態(tài)引起美國盟國的強烈不滿,紛紛指責美國不該對臺灣海峽事務大包大攬。而蔣介石堅決不從金、馬后撤,頻頻叫囂反攻大陸,又使美國隔絕兩岸的如意成算落空。這一切都使美國十分尷尬。又鑒于20世紀40年代中期以后,蔣介石集團政治腐敗、經濟癱瘓、軍事一敗再敗,威望一落千丈,美方遂密謀“換馬”,另覓有利于美方的新代理人。
蔣方雖然了解到美國的意圖,但沒有美國的援助,蔣介石自知獨力難撐,所以不敢公開同美國翻臉,只得暗中對與美國關系親近又掌握軍隊的實力人物大加猜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