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是槍機的磨痕。當子彈上膛時,槍機必然會向后退。就在這個時候,彈匣里的子彈會受到托彈板的上頂,和槍機發(fā)生接觸和摩擦。因為槍機表面的下部除了平面還有弧面,而彈殼也呈弧形,那么,它們之間摩擦后會形成一種稍粗的長線形擦痕,它的位置一般在彈匣口的中間部位。
具體地說,凱瑟琳“自殺”的那把手槍,在槍機里面,有一個像凸輪一樣的零件,當她持槍進行射擊時,槍機、槍管、套筒就會一起向后移動。在這個過程中,凸輪會帶動槍管做斜下運動。原來槍管和套筒上的卡齒處于咬合狀態(tài),因為向下運動,就會從卡齒上分離開來,從而完成解鎖動作。接下來,套筒和槍機繼續(xù)朝后移動,槍管則停止了運動,于是就把槍機和槍管分離開來,拋殼動作由此完成。最后,套筒和槍機朝后運動到位,又在復進彈簧的作用下進行復進,由此完成重新上彈的動作。
當然,這也是大多數手槍的工作原理,在槍擊案中,我們除了要分析判斷作案的槍械種類,還需要確定現(xiàn)場有無彈孔,以此推測射擊距離和射擊方向,然后在辨別彈頭出入口的同時,判斷罪犯的作案時間以及順序,最后才能劃定嫌疑人的范圍。
“那么,你們哈特福德警方目前有了嫌疑人沒有?”在回去的路上,我問奧米。
“說起這個嘛,我們和凱瑟琳的丈夫——也就是這起‘自殺案件’的報案人厄爾聊了聊?!?/p>
奧米向我談起了他們給厄爾做筆錄的經過,他感到有趣的是,厄爾似乎不在乎他妻子已經死亡的事實,倒是圍繞著那把M1911半自動手槍說個不停。
厄爾在筆錄中是這樣解釋槍支的來歷的:他說他買這支槍主要是為他的妻子凱瑟琳人身安全考慮。他告訴我們,他和約翰?摩西?勃朗寧出生在美國同一個地方,我們在聯(lián)邦警察培訓時就已經了解到,約翰?摩西?勃朗寧于1855年出生在美國猶他州的奧格登鎮(zhèn),他的父親喬納森當時在那里經營著一家槍械作坊。而勃朗寧的少年時代,就是在父親的槍械作坊里度過的。到了1897年,勃朗寧和他的胞兄合伙開辦了一家“勃朗寧槍支制造廠”。就在工廠興辦的第一年,由勃朗寧設計的“后膛裝彈式單發(fā)步槍”獲得了專利,而且還開始了批量生產。
這段歷史似乎讓厄爾很珍視,所以他說他從小就下決心,長大后一定要收藏一把這樣的手槍。厄爾和凱瑟琳結婚后,他專門向妻子講述了勃朗寧的故事。
奧米敘述完這些后又接著說道:“我們發(fā)現(xiàn)厄爾的口才非常棒,如果拋開這起案件,我都愿意聽他滔滔不絕地講述勃朗寧的故事。盡管他講的都是事實,但我們想弄清楚的是,在那時的厄爾說這些話的潛意識,這很重要!于是,我們就順著厄爾的思路,索性以手槍為主題,和他一直攀談下去,因為我們想了解,是誰把這支M1911半自動手槍裝上了子彈,放進了凱瑟琳的房間,而且還舉槍殺害了她?!?/p>
“聽起來,你對他很懷疑?”我插上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