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節(jié):第六章 真理的出現(xiàn)是它的最高獎賞——論辯(2)

雄辯是說服力 沉默更是說服力 作者:成冰


金泰來一口一個“聽說過”,把長工們的血汗錢都給吞了。這時,一個當(dāng)奶媽的仆人站起來說:“老爺,奴家姓趙,我家祖父說,他與你家曾祖父有八拜之交。論起來,你還得叫我姑奶奶呢。這事你一定聽說過吧!”

“胡說!”金泰來眼睛一瞪,吼道:“我怎么從來沒聽說?”

奶媽哈哈笑了起來,說:“老爺,既然你沒有聽說過,那就快拿二百兩銀子賞我吧?!?/p>

金泰來半晌轉(zhuǎn)不過彎來,在眾人面前,又不好賴賬——再說,他總不能憑空認(rèn)一個姑奶奶吧?金泰來無言以對,只好拿出二百兩白銀給了奶媽。

2.?用“悖論假定法”使對方無話可說

凡是悖論,都隱含著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破解對方的悖論,可以運(yùn)用邏輯中的二難推理形式揭穿對方悖論的自相矛盾,對方悖論構(gòu)成夾擊鉗制之勢,使對方陷入進(jìn)退兩難無法自圓其說的境地。

在辯論中還可以利用“悖論假定法”,讓對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將對方逼進(jìn)“死胡同”,無話可說。悖論假定法是以假定的內(nèi)容為前提,再利用一種特殊的邏輯矛盾,使對方無論作出怎樣的回答,其結(jié)果總會自相矛盾,從而達(dá)到辯論者的目的。

包拯年少時聰明過人,深受大家喜愛。有一次,他的好友公孫策跟一個同伴到郊外游玩,不料迷路了,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兩人竟然闖入了軍營之中。按當(dāng)時的條律:擅闖軍營者當(dāng)斬。公孫策百口莫辯。危急時刻,包拯聞訊趕到,證明公孫策等人的身份并陳述事情原委,請求放人??啥嘉緢?zhí)意處罰,并且刁難包拯:如果能回答出他的一個問題就可放人,否則就要連包拯一同治罪!

都尉雙眼一翻,一個怪題就出來了:“你若能猜出我此刻心里所想,那么我就放了你們。”周圍的人聽了都不由得倒抽一口涼氣。人的心思變化多端,又有誰能猜得出?況且即使猜出來,他也可以說是沒猜對啊!這不純粹是逼人送命嗎?公孫策更是叫苦連天,心想這回老包也不行了,我們是死定了。大家都靜靜地注視著包拯。只見包拯沉思了一會,回答說:“我知道你心里想什么了,你心里就是想如何給我們治罪?!贝嗽捯怀?,四座皆驚。大家都怪包拯這樣說,心想若說別的,也許還能再求求情,現(xiàn)在你出言尖刻,得罪了都尉,哪還有活路?

可包拯不慌不忙繼續(xù)解釋:“都尉大人若說我猜對了,那么就應(yīng)該放了我們;若說我猜錯了,那么是你本就無心治我們的罪,也應(yīng)該放了我們。都尉大人,你說我答得對嗎?”大家一聽都熱烈地鼓起掌來。都尉陷入了進(jìn)退兩難的境地,只好免了他們?nèi)说淖铩?/p>

這里,包拯用的就是辯論中的“悖論假定法”,他通過一句假定的“你心里就是想如何給我們治罪”,使都尉陷入了“兩難回答”的境地:如果都尉說是對的,那就正好符合了前面自己所說的“你若能猜出我此刻心里所想,那么我就放了你們”,卻與他內(nèi)心的想法相悖,包拯也就達(dá)到了救人的目的;如果都尉說是錯的,那么又正好與包拯所說的“你心里就是想如何給我們治罪”相反,從而得出“你本就無心治我們的罪”這個結(jié)論,那當(dāng)然也應(yīng)該放人。因此,無論都尉的回答是肯定的還是否定的,其結(jié)果只有一種——應(yīng)該放了他們。

3.?用“揭悖反駁法”使對方言行相悖

與辯論者行為相矛盾的論題,就是不符合辯論者行為的論題。一個辯論者的論題如果不符合自己的行為,就犯了“言行相?!钡牧⒄撳e誤。

《呂氏春秋?淫辭》云:“所言非所行,所行非所言,言行相詭。”所謂“言行相詭”,就是說的“言行相?!薄!赌q》亦云:“非誹者悖,說在弗非?!边@兩句話都是說:反對批評的人是言行相悖的,原因在于不能反對。如果說進(jìn)行批評不對,那么你這種說法本身也就不對。不反對批評,別人有錯誤才能批評,這樣才能無可非議,所以,我們不能反對批評。墨家學(xué)派闡明,如果“反對批評”(即非誹),那么,由于“反對批評”本身也是一種批評,這種“反對批評”的批評也應(yīng)該反對。只有不反對批評才能批評別人的錯誤,因而不能“反對批評”,實際上,這種“反對批評”的批評是言行相悖的。因此,這種“反對批評”的言論,也是與辯論者行為相矛盾的論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