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快樂只能“自給自足”

天下是給出來的 作者:葉萬耿


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那些幸福感強的人,不是因為擁有得多,而是因為計較得少。這確實是一條人生真理。在《動物世界》里經(jīng)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狼媽媽在外打獵回來,小狼會“呼拉”一下子沖上前去,圍著狼媽媽“嗚嗚”地叫,向媽媽索求食物。狼媽媽如果捕到了獵物,小狼就可以大快朵頤,享受一頓豐盛的美餐;但如果狼媽媽一無所獲,那小狼就只好餓肚子了。對于還沒有學會獨自生存、自食其力的小狼來說,向外索求食物,是一種本能。

但在很多成年人的內(nèi)心世界中也常常會出現(xiàn)這樣一只饑餓的“小狼”,它通過各種方式向外部世界發(fā)出索求的信號。只是這只“小狼”向外索求的并不是食物,而是愛、尊重、關懷、欣賞、贊美、信任、包容、接納、認可、財富、名望、權力等。這種索求的行為,在那些內(nèi)心匱乏、缺少自信的人身上更為常見。這些人總是企圖通過“索求”的方式,讓自己的內(nèi)心變得豐盛和圓滿,可是令他們措手不及的是,內(nèi)在的那只“小狼”卻總是“欲壑難填”。

關于這種狀態(tài),心理學中有一種說法,叫“坑洞理論”?!翱佣础笔鞘裁??它指的是我們與自己的內(nèi)在失去聯(lián)結的某個部分。當我們與自己的內(nèi)在失去聯(lián)結時,內(nèi)心就會產(chǎn)生一種空洞的感覺。我們的內(nèi)心就會感到匱乏,整個人會變得自卑,自我價值也難以獲得滿足,于是,我們就會不停地向外索取,希望借由外在價值的獲得來填滿內(nèi)心的空洞感。有時,我們會用別人的肯定和贊賞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有時也會以物質(zhì)或精神層面的某些東西,如金錢、權力、名望等來填補這個空洞。

但是,大多數(shù)人,都很難覺察到自己內(nèi)心的這種欲望空洞,于是,在現(xiàn)實中,許多人帶著一身的“坑洞”四處奔忙,常常感到疲憊不堪。他們通常只能意識到自己的欲望:我想要贊美,我想要成功,我想要金錢,我想要別人的愛……

妻子說:“我很不快樂,因為先生經(jīng)常出差不在家?!彼诖南壬芙?jīng)常陪她,她的快樂來自于自己丈夫的陪伴;

母親說:“我的孩子不聽話,我很生氣!”她在期待自己的孩子能聽話些,她的快樂來自于自己孩子的懂事、乖巧;

職員說:“上司不賞識我,所以我感到很難過!”他在期待上司的賞識,他的快樂來自于自己老板的重視與欣賞;

…………

以上這些人都做出了一個相同的決定--向外在世界索求幸福與快樂,或者說,他們把幸福與快樂的掌控權拱手讓給了他人,而不是自己決定自己的心情。這種想法與做法讓他們成為了一個個理直氣壯的索取者,當他們的目的沒有達到時,他們就開始責怪別人太吝嗇,對他們付出的太少,進而會抱怨整個世界不公平。

其實,期待、依靠就是在“索求”,就是在“要”,而欲望和需求在出現(xiàn)的那一刻,便暗示著我們內(nèi)心的“坑洞”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

很多年前,我的內(nèi)心也有許多“坑洞”。二十幾歲時,我的事業(yè)剛剛起步,為了公司的發(fā)展,我特別渴望能結交一些所謂的“上層人物”,特別希望自己能融入所謂的“上流社會”。在我的觀念里,結交了“上層人物”,自己才更有面子,也才更容易飛黃騰達。所以,我花了很多時間去“攀緣”一些“局長”和“總裁”,希望自己能和他們成為朋友,希望他們能在各方面給予我更多的關照。

那時,我經(jīng)常請這些“上層人物”去高檔場所消費。我本來是不抽煙、不喝酒的,但因為自己的內(nèi)心對別人有所求,所以一到那種場合,我就像變了一個人。為了迎合他們,我強迫自己抽煙喝酒,強迫自己對他們百般殷勤,刻意說一些討好、恭維的話。無論誰跟我喝酒,我都是一飲而盡,因此經(jīng)常喝酩酊大醉。

但是這樣的經(jīng)歷,沒能給我?guī)硪唤z一毫的快樂。我感自己的肉體和靈魂都飽受折磨。我覺得跟他們在一起時,整個人的能量非常低下,內(nèi)心會時不時地感到痛苦,因為不能感受到被尊重、被欣賞,也不能感受到我所需要的、友間的那種感覺。我知道,我與他們之間很難建立起真正潔、真摯的友誼。因為我自己本身就是不真誠的,就是帶諂媚、索求的心理在與他們相處,這一切他們當然清楚。一種各取所需、以利益為前提的交往模式下,彼此間又怎會產(chǎn)生真正的友誼呢?

現(xiàn)在想來,那時候的自己真的很幼稚,也走了很多彎路。但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經(jīng)歷,我才獲得了成長,才明白了很多道理。后來我慢慢發(fā)現(xiàn),如果我們能放下向外“要”的心理,放下自己內(nèi)心的“索求”,放下攀緣的行為,我們就能與自己的內(nèi)在重新建立聯(lián)結,內(nèi)心的“坑洞”才會消失,內(nèi)在的真正力量才會生起。

“坑洞”無需填補,你只要不再對它牽腸掛肚,不再渴求它,它就會消失。當你不再向外“索求”,不再向外“要”,反而將自己所渴求的東西給予他人時,你就能真真切切地感到自己真的什么都不缺,也能感受到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快樂。

我國清代明臣林則徐有幅對聯(lián):“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他用上聯(lián)告誡自己,要廣泛聽取各種不同的意見,才能取各家所長,把事情辦好;下聯(lián)則是砥礪自己,一個人必須要能降服內(nèi)心的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樣剛正不阿,清白做人。

什么叫“無欲則剛”?說得通俗些,就是你不用對我好,我本來就很好;你不用贊美我,我并不缺少贊美;你也不必一定要把我當朋友,你當不當我是朋友,我都會很快樂;你也不用愛我,我的生命中并不缺少愛……當我們的內(nèi)心對外在世界、對他人沒有任何期待,沒有任何索求的時候,就不會因為他人的言行、態(tài)度等感到痛苦了。當我們不去“要”時,我們的內(nèi)心就變得無比強大,也就擁有了真正的力量。

歌德有一句名言:“我愛你,但這與你無關?!边@句話真的太有智慧了!如果我們真愛一個人,那就只管付出、奉獻,不管對方是否愛我們,我們都一如既往地愛對方,我想這才是真正的愛。我更相信,我們每個人在“給”的時候就進入了天堂,在“要”的時候就進入了地獄。只有認可了“給”,我們才能讓自己“無欲則剛”;也只有學會了“給”,我們才能把人生中的快樂真正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