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 互惠階段(6~12歲)。這個時期的孩子交友的特點是互惠和平等。這時的孩子已經能同時考慮雙方的觀點,非常關心平等的問題,因此評判朋友時就有了非常明顯的比較,誰為誰做了什么。正是因為互惠的關系,這時的友誼局限于一對、小團體或小派別。這個階段父母的參與和支持,會給孩子以滿足感和安全感。當孩子們在交友相處的過程中,體會到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的感受時,你的知識和經驗就會使孩子大大受益。孩子與朋友相處出現危機時,你過去或現在的經歷會給他們提供一些教益。但不要給他們任何勸告,應秘而不宣。應該讓他們養(yǎng)成容忍他人的品格,忍受親密朋友的不可避免的傷害,自己決定如何處理這些負面感情和經歷。不管他們最后如何決定,是保持還是放棄這份友誼,還是尋找新朋友,都是正確的。只要不是就此避開同伴、離群索居就可以。
④ 親密階段(9~12歲)。這個時期的孩子能夠保持相當親密的朋友關系。他們對朋友的表面行為不再注意,轉而關心其內在素質和幸福與否。心理學家把這一階段視為所有親密友誼的基礎,認為這時的孩子如果找不到親密的朋友,那么到少年甚至成人時代,就很難再找到真正的親密伙伴。這個階段,朋友之間通過共享情感,分擔問題,解決矛盾,會形成深厚的感情紐帶。孩子們終生不會忘記。在許多情況下,這種友誼能維持終生。當孩子有了親密的朋友以后,父母的作用便是指導。確定與孩子年齡適應的限制,灌輸適當的價值觀,鼓勵孩子個人的成長和人際關系的發(fā)展。同時,這時孩子對你的依賴日益減少,你一方面覺得解脫,而另一方面卻又感到失落,這是很正常的。
童年時代,每個階段友誼深淺的一個重要標志是相互間是否分享個人的私事或情感,而這些是不能告訴別人的。心理學家認為,分享個人私事是發(fā)展令人滿意關系的基本要素之一,對保持心理健康很有好處。父母在幫助孩子學會交友時應該牢記:擁有一個“好朋友”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任務,這會影響他日后的人際關系;保證讓孩子有機會掌握與年齡相適應的交友的技巧。
(4)鼓勵孩子參加群體
孩子學會交友后,融入同性團體的能力便成為他構筑良好社會關系的支柱。孩子到3~4歲時,就開始愿意加入群體。剛開始,對性別無所謂。但到了4~5歲時,便開始傾向于同性伙伴了。到了6~7歲時,孩子們就開始意識到,屬于某一群體使他有精神的歸宿感和安全感,可以增強自信心。這時,孩子們從群體中主要是尋找玩伴。到了7~8歲時,就開始模仿他們所看到的成人世界。到了9~12歲時,孩子們對群體的興趣會空前地高,并且?guī)缀跞渴峭匀后w。孩子若被同伴排斥在外,那將成為自己一種最痛苦的經歷,成為在被問及童年時他是否“幸?!钡臎Q定性因素之一。因此,父母應當鼓勵孩子參加群體并在其中發(fā)揮作用。為此,應該注意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