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節(jié):當前西方反馬克思主義觀點之五(1)

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 作者:(英)特里·伊格爾頓


第五章

當前西方反馬克思主義觀點之五

馬克思主義將世間萬物都歸結(jié)于經(jīng)濟因素。它不過是經(jīng)濟決定論的又一種表現(xiàn)形式。藝術(shù)、宗教、政治、法律、戰(zhàn)爭、道德、歷史變遷……所有這些都被簡單地視為經(jīng)濟或階級斗爭的反映。馬克思主義對人類歷史錯綜復雜的本質(zhì)視而不見,而試圖建立一種非黑即白的單一歷史觀。醉心于經(jīng)濟的馬克思說到底不過是他所反對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倒影。他的思想與多元論者對當代世界的人是背道而馳。當代世界的人認識到,這個世界豐富多彩的歷史經(jīng)驗不能被硬塞進一個刻板的單一框架中,但馬克思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切現(xiàn)象都是經(jīng)濟現(xiàn)象這一點是不言自明的。事實上,很少有人能對這個再明顯不過的事實提出異議。無論一個人想做什么事情,都必須先吃飯喝水以維持體力。如果你住在謝菲爾德①而不是薩摩亞②的話,你至少還需要遮體的衣服和一個棲身之所。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寫道,用于滿足人類物質(zhì)需要的生產(chǎn)是歷史的第一個活動。只有我們的基本物質(zhì)需要得到滿足之后,我們才會去學習彈琴、寫詩詞,或者裝飾房間。沒有物質(zhì)生產(chǎn)也就沒有文明。

但是,馬克思主義的主張不止于此。他們認為物質(zhì)生產(chǎn)極端重要,不僅僅是因為沒有物質(zhì)生產(chǎn)就沒有文明,還因為物質(zhì)的生產(chǎn)將最終決定文明的性質(zhì)。這就像你可以說“筆或者電腦是寫作小說的必備工具”,也可以說“筆或者電腦會在某種程度上決定小說的內(nèi)容”,但這兩者之間是有區(qū)別的。寫作工具會決定寫作內(nèi)容的說法并非顯而易見,但馬克思提出的“生產(chǎn)決定文明的性質(zhì)”的觀點卻連許多反馬克思主義者都表示認同。哲學家約翰·格雷③絕不是什么馬克思主義的支持者,但他也曾寫道:“在市場社會中……經(jīng)濟活動不僅區(qū)別于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并且決定——有時還支配著——整個社會?!雹芨窭装堰@個理論局限于市場社會的范圍之內(nèi),而馬克思卻將它推廣到整個人類歷史的范疇。

①謝菲爾德:謝菲爾德市為英格蘭第四大城市,坐落于南約克郡。

②薩摩亞:原名“西薩摩亞”,一九七七年七月更名為“薩摩亞獨立國”,位于太平洋南部,薩摩亞群島西部,由薩瓦伊和烏波盧兩個主島及七個小島組成。

③約翰·格雷(John Gray,1948- ),英國政治哲學家,作家。

④約翰·格雷,《空歡喜:全球資本主義的幻象》(倫敦,2002年,第12頁)。

馬克思的批評者將這個強有力的主張視為一種還原論。認為這種觀點試圖用同一個因素解釋世間萬物,而這顯然是錯誤的。怎么能如此狹隘地概括多姿多彩的人類歷史呢?很顯然,推動歷史運行的有許多種力量,而所有這些又怎么能歸為一個單一的、不變的準則呢?但這里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這種多元論的觀點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適用。難道任何歷史情境中都不存在一個比其他因素更為重要的因素嗎?這樣武斷的想法無疑讓人難以接受。法國大革命的起因可能是一個直到世界末日都糾纏不清的問題,但沒有人會認為法國大革命會發(fā)生,是因為法國人吃了太多的奶酪而造成了大腦變異。只有一小撮抱著極端詭異想法的怪人們才堅持認為法國大革命的爆發(fā)是因為白羊座當時處于優(yōu)勢星位。承認一些歷史因素對歷史進程的影響更大并不能妨礙人們成為多元論者(至少從這個詞的某些意思上來說)。他們或許仍然相信,每一個重大歷史事件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只不過他們并不認為這些因素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就是這樣的一個多元論者。他堅決否認他和馬克思曾經(jīng)說過“經(jīng)濟力量是決定歷史的唯一因素”這樣的話。在他看來,那種說法不過是一個“毫無意義的、抽象的、沒有任何道理的詞組”①。其實,多元主義并不意味著時刻都強調(diào)各種因素同等重要。每個人都相信等級的存在,就連最狂熱的平等主義者也不例外。事實上,大多數(shù)人相信存在一個絕對的、不變的等級體系。幾乎沒有人會相信給一個饑餓的人撓癢會比給他食物更重要。也沒有人會認為,查理一世②指甲的長度在英國內(nèi)戰(zhàn)中發(fā)揮了比宗教因素更具決定性的作用。有很多原因可以促使我把你的頭按進水里二十分鐘(因為我是虐待狂,因為我具有強烈的科學求知欲,因為你穿了一件無比難看的花襯衫,或者因為電視上正在播放一部無聊的老紀錄片),但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如果你死了,我就可以按你的遺囑得到你那幾匹獲過獎的賽馬。如果這個例子是成立的,那么為什么公共事件就不能有一個最重要的動因呢?

①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選集》(莫斯科,1965年,第417頁)。

②查理一世(Charles I,1600-1649),英格蘭、蘇格蘭與愛爾蘭國王,在英國內(nèi)戰(zhàn)中失利后被指控叛國,最終被施行絞刑,成為英國歷史上唯一被公開處死的國王。

一些多元主義者也認為,很多事情的背后都存在一個最突出的原因;只是他們不相信,同樣的動因可以在許多不同的事物中發(fā)揮作用。所謂的歷史經(jīng)濟論當然有其不合理之處,畢竟不可能任何地點的任何事情都能具備相同的條件。那這是不是意味著歷史是一件單一的事物,就像一根石棍那樣上下一般粗呢?我們可以合理地假設(shè),我現(xiàn)在會頭痛是因為我昨天去參加聚會的時候非要戴那個緊得出奇的夢露①式假發(fā),但歷史絕不是像頭疼那么簡單的單一事件。就像有人曾經(jīng)抱怨的,歷史就是一件接著一件可惡的事件:沒有童話故事的統(tǒng)一情節(jié),也沒有平白敘事的前后連貫,并不存在一條貫穿人類歷史的連續(xù)脈絡(luò)。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