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人才檔案是根據(jù)官員的所有既往經(jīng)歷,結集成一些非常準確而又具體的名冊。它大體上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主要是官員的履歷,特別是現(xiàn)任的職務、過去擔任的職務。
第二個方面是曾國藩專門為每一個人員作的一個考語,類似于我們今天的鑒定。具體參照了清朝的京察。每三年中央和地方高官如總督巡撫,要接受一次考核,以“四格”、“八法”為升降標準?!八母瘛睘椋菏?、政、才、年。每格按其成績列為稱職、勤職、供職三等。列一等者記名,得有升任外官的優(yōu)先權?!鞍朔ā睘椋贺?、酷、無為、不謹、年老、有疾、浮躁、才弱。分別給以提問、革職或降級調(diào)用的處分,年老和有疾者退休。“八法”后來去掉貪、酷,改為“六法”。
曾國藩參考了清朝考核官員的做法,但又不完全照搬。他在會見每一個官員時都要重新造冊,對照先前造冊的內(nèi)容,通過與他們進行談話,進行校對。在談話過程中,曾國藩發(fā)現(xiàn)有的造冊不是很準確,于是就在上面進行改動。跟人談話完后,又在下面記上這個人的特點。
曾國藩特別強調(diào)培養(yǎng)人才的作用,他曾經(jīng)有這樣一個比喻:人才相當于什么?相當于農(nóng)夫種莊稼一樣,人才就像他們栽在田地當中的禾苗。如果農(nóng)夫沒有天天到田間當中去耕作,就會出現(xiàn)一個什么樣的后果?那就是,好的苗和壞的苗良莠不齊地在一起生長。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怎么辦呢?長官就要像農(nóng)夫一樣,到田間當中去,每天和下面的人打交道,才能知道哪一個人是優(yōu),哪一個人是劣,哪一個人在這個方面有特長,哪一個人在那個方面有缺陷,這樣使用起來才能更好。
所以,曾國藩在講到培養(yǎng)人才的時候,特別提出四個概念:
第一個就是“教誨”,后來他把“教誨”這個詞改為“教化”。教誨時,長官對下屬,“如有一言相獎許”,也就是說他好話、表揚的時候,下屬就會很高興,并樂意為上司賣力氣。即使說一句責備的話,下屬也會及時地來改正??梢哉f,教誨在培養(yǎng)人才的過程當中,應該是最重要的。
第二個概念是“甄別”,也就是對人才進行甄別,建立檔案,對人才進行分門別類。
第三個是“保舉”?!氨Ee”就是舉薦的意思,如果覺得這個人適合做這樣的工作,那就進行保薦。
最后一個是“超擢”?!斑本褪翘嵘囊馑?。超擢主要針對特殊人才,特別是非常有才能的人才,只要認準了就破格提升。像左宗棠、李鴻章,都是從局級破格提拔到正部級。
曾國藩特別善于把古漢語當中的詞匯拆開來解。比如說,他開始辦團練的時候,就把“團”和“練”兩個字拆開來。他在講教化的時候,也把“教”和“化”兩個字分開來,一個“教”,一個“化”。
“教”就是誨人以善,用好的方面來引導一個人向前發(fā)展,向好的方面發(fā)展;導就是下屬做不到的事情,由上司用一種方式使他們能夠進入一種境界,從而使他們完成孟子所說的“曾益其所不能”的事情?!盎敝饕穷I導自己起到表率的作用。俗話說“言傳不如身教”,所以曾國藩特別重視“身教”的作用。
下面是曾國藩考核下屬的一個具體例證 同治元年六月初二的記載。其程序是:
首先造冊,第一項是現(xiàn)任官職,第二項是履歷,包括歷任官職、所派之差、所游之地,第三項是家世,包括三代腳色、兄弟宗族科名、官階等內(nèi)容。曾國藩召見后,在下面填注評語。第一天召見的是三位安徽州縣官。曾國藩對三人的表現(xiàn)并不滿意。他在當天的日記里寫道:本日傳候補人員言南金、茹晉、周甫文三人,令其手寫履歷,久候不能寫畢,俟至中飯以后,始傳入,與三人坐談良久,申初散。
如果從十二點吃中飯,下午一點傳見算起,到申初是下午三點,曾國藩至少與三位候補州縣官談了兩個小時。六月初二談話召見的三個人,曾國藩有非常詳細的記錄,后來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比如說言南金這個人,曾國藩在他后面下的斷語是“面微偏”,說他面很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