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1)

名門家訓 作者:陶清澈


第二編:馬援家訓

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字文淵,漢族,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人,東漢開國功臣之一。王莽時,曾任新成大尹,后隨光武帝,為伏波將軍,封新息侯,曾西破羌人,南征交趾,一生戰(zhàn)功赫赫。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尸”的氣概甚得后人推崇。馬援能文,著有《誡兄子嚴敦書》,為世所傳誦。

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

——教育孩子學會謹言慎行

為了能夠讓子女健康成長,以及獲得今后的安身立命之道,古人非常重視培養(yǎng)孩子謙虛謹慎的品德?!渡袝酚性啤皾M招損,謙受益”,這句話被我國歷代教育家視為金玉良言,千古流傳。馬援就深知這句話的要義,并且時刻叮囑子弟要謹言慎行。

東漢時的馬援是一名功勛赫赫的大將。在平日里,他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對子侄一輩同樣也不例外,不論是誰,若犯了錯誤,從不姑息,他教育兩個侄子馬嚴和馬敦的例子就是千古流傳的一個典范。

馬援年輕的時候就壯志凌云,他一生戰(zhàn)功無數(shù),常說“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在南征交趾時,馬援聽人說他的兩位侄兒馬嚴和馬敦喜好和一些輕狂豪俠之人交往,并且喜歡對他人品頭論足,于是他特地寫信給予訓誡。馬援希望他們做事周到、為人敦厚、謙虛節(jié)儉、廉潔奉公,改掉出言無所顧忌的輕薄作風。馬援在這封書信中,用真切而嚴厲的詞語表達了他對兩位侄兒的殷殷教誨之情。他在信中這樣寫道:我希望你們聽到別人的過失,像聽到父母的名字一樣,耳朵里雖然聽到,但是嘴里卻不能跟著喊。我不喜歡議論別人,批評政治;我寧可死也不愿看到子孫們有這種作風。龍伯高為人樸素謹慎,不多話,我很尊重他,希望你們多向他學習。杜季良豪俠仗義,父親逝世時遠近客人紛紛來吊唁,我也尊重他,但不主張你們向他學習,因為假如學龍伯高沒有學成,至少還能做個謹慎忠厚的人,正如俗話說的,大雁雕不成總也像只野鴨吧,但是如果學杜季良而沒有學成呢?結果只會變成社會上的輕薄兒,像民間嘲笑的那樣,“畫虎不成反類犬”。

馬援以此比喻,是為了能讓侄兒們知道一個道理,那就是,雖然耳中聽到了別人的一些是非過失,但是要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對他人說三道四,更不可以參與到別人的是非評論之中。喜歡議論他人,妄加評判,這是人人都討厭的行為。在信中,馬援用龍伯高與杜季良兩個人做例子,希望侄兒們能向龍伯高學習而不向杜季良學習。這也正是馬援針對侄兒們喜歡結交俠士,論人是非的毛病給予的勸誡。

雖然馬嚴和馬敦只是馬援的侄兒,但是馬援卻像教導自己的親生孩子一樣去教導他們。其實這也是馬援敬愛兄長的一種表現(xiàn)。對他人妄加評議本身就是一種令人厭惡的行為,假如傳到別人耳朵里,也會對兄長的形象產(chǎn)生影響,別人會說他管教不嚴,正所謂“養(yǎng)不教,父之過”。因此,真正能愛其兄,必然能愛其子,不允許晚輩做出逾越禮教之事,教給他們謹言慎行,也正是對他們最好的愛護。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碑斀裆鐣穗H關系如此復雜,出言稍有不慎可能就會得罪人,最簡單的一句話就是“隔墻有耳”,一個總是喜歡在背后對他人議論不休的人,最終會遭到眾人的遺棄,因此,古人在修煉自身的時候有一條戒律為“慎言”,其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名門家訓析要:“小心駛得萬年船”,為人處世,小心謹慎是必不可少的;有很多青年人因為年少輕狂、出言不慎而吃了苦頭,也正由于這個原因,在他們剛剛進入社會時,在待人接物的方式上顯得比較生疏拙劣。中國歷代家書都有告誡兒女言行舉止要謹慎的話語,這是父母對子女為人處世周全到位的考慮。

有很多人說話往往會脫口而出,不加考慮,出言無忌,從而說到他人的痛處,輕者別人不和自己交往,重者甚至會因此惹上殺身之禍。三國時期的楊修就是因為出言無忌,過于炫耀而被曹操斬首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