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孩子的同情心
曾經(jīng)有位哲學(xué)家說:對一切生命懷有飽滿的同情心,是品行正直的最可靠和最堅定的保證。一個滿懷這種同情心的人,是不會傷害別人,給別人帶來痛苦的。如果能寬以待人、助人為樂,那么,他的行動里就表明了他的博愛思想。
嵇康是曹操的曾孫女婿,魏晉南北朝時期杰出的思想家、出色的詩人和文學(xué)家。身為“竹林七賢”的精神代表,他深知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在《家誡》中他屢次將君子與凡夫俗子相比較,告誡兒子要以后者為戒,文中字字句句都要求子女老實做人。他在《家誡》中這樣寫道:
一告后輩立志,志在必堅。
二告后輩要“見義而作”,賑災(zāi)濟貧。
三告后輩要謹(jǐn)慎。
四告后輩要少欲,要寬容謙恭,要有涵養(yǎng)。
五告后輩不要打探他人隱私。他說:“凡人自有公私,慎勿強知人私?!?/p>
六告后輩不要受人之饋。他說:“匹帛之饋,車服之饋,當(dāng)深絕之?!币驗椤俺H私员×x而重利”,別人主動向你破財獻禮,則必有所求,必圖回報,這是“君子之所大惡也”。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嵇康可以說表現(xiàn)得謹(jǐn)小慎微。
他在文中要求子女要“見義而作”,賑災(zāi)濟貧。也就是說,對于那些微不足道的互相饋贈的交往,最好不要做,要將錢財贈與那些需要救濟的人。嵇康希望以后他的孩子能夠富有同情心,能夠樂于助人,他為什么會希望孩子能夠富有同情心呢?因為同情心是分擔(dān)和感受別人憂傷的一種能力,是進行正確的道德判斷和推理的基礎(chǔ)。孩子有了同情心,就能增強對別人想法和見解的認識。因為對于人來說,同情心是非常重要的人格品質(zhì),它能夠幫助孩子更加貼近他人的情感,使孩子獲得更好的人際關(guān)系,也更容易融入社會。同情心不是對孩子強行灌輸就能短時間內(nèi)培養(yǎng)起來的。
名門家訓(xùn)析要:英國作家王爾德認為:“同情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美麗的東西?!蓖樾氖菒坌陌l(fā)生的基礎(chǔ),同情心能夠提高人情味、禮儀和道德,是一種能讓孩子察覺到別人的困苦,并能夠觸動他的良心的感情,能夠讓孩子變得寬容和憐憫,能夠理解別人的需要,并且有足夠的愛心對那些身陷困境的人施以援手。而一個沒有愛和同情心的人是冷漠、自私的。冷漠、自私是導(dǎo)致一個人殘酷、無情的根源。為了能夠扼殺孩子心頭的自私冷漠念頭,我們要教會孩子愛護一切美好的東西——山川草木、飛禽走獸。假如一個孩子對一只無家可歸的流浪狗心生憐憫,并能幫助它免遭災(zāi)難,能夠想到保護花草過冬,那么這個孩子待人也絕不會冷酷無情。
當(dāng)今社會,人人都在提倡個性和自由,孩子的個性也得到了空前的“膨脹”。他們從別人處獲得了無數(shù)的愛,卻認為這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shù)?,而且他們也不懂得如何去關(guān)愛別人。這些孩子往往堅持“自我主義”,那種對他人冷眼旁觀、漠不關(guān)心的表現(xiàn),在他們身上已經(jīng)表現(xiàn)得非常突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