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筑城固邊以防為主(2)

張居正評傳 作者:雅瑟


 

在這樣的情況下,以前用來作為進攻的橋頭堡的九邊重鎮(zhèn)就從戰(zhàn)略前線轉變成了防御的邊疆。而在這種強化防守的大方針下,顯得最為重要、最為緊迫的當屬離北京最近的幾個重鎮(zhèn)了。而在離北京較近的幾個重鎮(zhèn)中,又以薊門最為突出。它是北京的北大門,要想牢牢地守住薊門,就必須由遼東、宣府、薊州三州統(tǒng)一行動加強協(xié)調,形成堅固的防線,并借助山勢有力地阻擊北邊敵人的進攻。

為此,戚繼光提出建筑敵臺的動議,也就是修復長城。其實,大多數明長城正是這個時候建造的。這項工程由于花費太大,遭到許多人的反對,但卻得到張居正的鼎力支持。他認為這是設險阻、守要塞的最佳策略,立即予以批復。他還寫信給譚綸,一再表明建筑敵臺,設防固守,實行以防御為主的戰(zhàn)略主張。經過兩年多的施工,從山海關西到鎮(zhèn)邊(今昌平)的兩千里防線上,修筑敵臺一千余座,敵臺下駐軍屯田,遇有敵情,以烽火為號,群起抗擊。同時,又對原有的長城進行整修,加高、加厚城墻,沿線植樹設險。西自嘉峪關,東至山海關,綿延萬里,有效地阻止了蒙古舊部的南下。但最終,清軍就是通過這條森嚴而又充滿艱難險阻的防線突然進入北京的。面對如此遺憾的歷史結果,只能說張居正是一個務實的行政高手,但卻并不是一個高明的戰(zhàn)略家。

出身軍人世家的張居正,深知強兵之道在于訓練。鑒于軍隊的組織紊亂,軍紀松懈,他大力支持戚繼光展開整軍練兵活動,將薊鎮(zhèn)防區(qū)分設十二路,根據薊州的地理環(huán)境與作戰(zhàn)的特點,建置車營七座,并配以騎兵、步兵進行混合訓練,以積累不同兵種協(xié)同作戰(zhàn)的經驗。

但是,張居正作為一個南方大臣又要使用南方的將領,好多北方的士兵有些不滿,不好好訓練。為了鼓舞士氣,激勵北方士兵,張居正又派遣杭嘉參將胡守仁調來三千浙江士兵到薊鎮(zhèn)進行示范。這些浙江士兵剛到薊門,才排好隊準備訓練,恰好下起了傾盆大雨,他們從早到晚,任憑風吹雨打,“植立不動”,“北軍見之大驚失色,無不折服”,北方的士兵這才信服了,開始遵守軍紀嚴格訓練。隆慶二年(1568年),明軍與蒙古朵頤部初次交手,大敗酋長董狐貍,一時軍威大振。

與此同時,張居正又在京城整頓軍營,訓練士兵,糾正驕惰之風。為了進一步鼓足全軍士氣,張居正準備策動皇帝舉行一次大閱兵。要說動懶惰成性的皇帝舉行閱兵典禮已屬不易,卻又遭到南京刑科給事中駱問禮的激烈反對,認為練兵不是當今的急務,不必驚動圣駕,這使得閱兵一事幾乎擱淺。張居正并不氣餒,再次上疏陳述,認為如今舉國上下軍備懈怠,如果皇帝不親自出面,不足以激勵將士,揚我軍威。經過反復力爭,終于得到皇帝的同意,于隆慶三年(1569年)在京師北郊舉行了軍事大演習,規(guī)模之壯闊,軍容之威武,為歷年所未有的盛況,有力地激勵了士氣、鼓舞了民心。

憑借敵臺天險和提高戰(zhàn)斗力的訓練,明軍在北方邊境建立了一條堅固的防線。這是自明中葉以后,百年來中國人孜孜以求的盛事,在隆慶年間初步得到實現。而這一切無不歸功于主持這項事務的張居正,沒有他勇于力排眾議,舉薦任用在抗倭戰(zhàn)斗中成長起來的戚繼光等著名武將,并根據具體形勢的轉變及時改變戰(zhàn)略重心,將明朝以攻為守的戰(zhàn)略策略轉變?yōu)橐允貫橹鞯呐e措,這些都是不可能的,明朝也就可能會更早地走完其歷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