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任何一本田園詩集該都是用那如絲如縷的炊煙裝訂的吧!中國鄉(xiāng)村的縷縷炊煙,從《詩經(jīng)》的“國風(fēng)”中裊裊升起,彌漫了中國的田園詩史。然而,時至20世紀90年代,中國鄉(xiāng)村已開始告別炊煙,告別那升起過無窮詩意的炊煙了。
不久前的一天,我回故鄉(xiāng)探親。當粉墻青瓦的故鄉(xiāng)出現(xiàn)在眼前時,正該是炊煙裊裊的時刻,然而卻不見一絲一縷的炊煙從村里升起,當時一陣難言之情掠過心頭。我在鄉(xiāng)村長大,我知道那裊裊炊煙在中國農(nóng)民心中的分量——他們每日開門的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何以把“柴”和“米”排在前頭?因為二者或缺其一,便沒有了炊煙,沒有了起碼的溫飽。中國鄉(xiāng)村的縷縷炊煙呵,是中國農(nóng)民因溫飽而告慰上蒼的一炷炷高香!我爺爺是一位標準的中國農(nóng)民,為了自家煙囪里的那一炷炊煙,在土地上勞作了一生,最后是在那個“墟里上孤煙”的吃食堂的年代里去世的。他臨終留下遺言,要子孫把他葬到村前的小山坡上,他要看著自家的屋頂上日日炊煙繚繞。然而在我的記憶里,一年一年,我家煙囪里的那一縷炊煙升起得總十分艱難。童年時每到春天,地里青黃不接,家里不要說無米下鍋是常事,單說那些柴火也總是不夠燒。為了升起我家煙囪里的那一縷炊煙,母親每天從隊里收工后,還要到村后的山坡上挖草根,我放學(xué)后也去幫忙。借著夕陽的余暉,我把母親用鋤頭刨出的草垡子一塊塊敲碎,敲打出一把把白色的茅草根,也敲打出我人生中關(guān)于炊煙和溫飽的永久記憶……
二十多年后,眼前故鄉(xiāng)又不見炊煙升起,回到家里,年逾花甲的老母告訴我,那是因為村里辦起了造紙廠,稻草和麥秸都賣給廠里了——現(xiàn)在家家都用上了液化氣和電飯煲。她還用激動的語氣說:“沒想到‘鉆’了一輩子灶塘,臨了還趕上了這樣的好日子!”原來燒草根的日子已隨著故鄉(xiāng)的最后一縷炊煙永遠地飄散了。今天的日子豈止母親高興!記得我為了讓母親少“鉆”灶塘,大學(xué)畢業(yè)工作后,曾用第一個月的工資買了一只煤爐和半年的“計劃煤”,從百里之遠的縣城送回家去。母親曾為此而著實高興過,但最終這還是沒能讓母親少“鉆”灶塘,我家的溫飽依然要靠我家煙囪里的炊煙日日升起。母親說:“燒煤爐,莊稼人賠不起這個工夫?!蔽液髞碓诔抢锍闪思?,用上了液化氣和電飯煲,也曾想為母親買上一套送去,但妻子說:“氣用完了你要媽上哪兒去充?用電飯煲媽舍得電費嗎?”我想想也是,只得作罷。
沒想到母親今天終于用上了與城里人家一樣的灶具——故鄉(xiāng)終于用勤勞告別了世世代代象征溫飽的炊煙。我心中的高興和欣慰并不亞于母親。此時,我又想起了爺爺,如果他真的在天有靈,他可曾在村前的山坡上與故鄉(xiāng)的最后一縷炊煙揮手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