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節(jié):論道德(1)

國學(xué)基本教材:論語卷 作者:李鍌


國學(xué)基本教材·論語卷論 道 德德 行 類 論道德

本節(jié)共選錄五章,第一章是曾子以忠恕來闡釋孔子"一以貫之"之道;第二章是孔子敘述人類道德善性的普遍性;后三章談巧言、道聽途說、鄉(xiāng)愿。都是人類行為中的似是而非者。除了勉人向善之外,還告誡人不可為了保護自己而傷善害德。

(一)

子曰:"參乎①!吾道一以貫之②。"曾子曰:"唯③。"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芏岩?"(《里仁》第四·一五)

章旨

曾子以"忠恕"來解釋孔子"一以貫之"之道。

注釋

①參姓曾,名參,字子輿,魯國南武城(今山東費縣西南九里)人,小孔子四十六歲,與父親曾晳都是孔子的學(xué)生。參,音shēn。

②一以貫之以"一"來貫通我所有的道。

③唯音wéi,對長上恭敬的應(yīng)答之詞?!抖Y記·玉藻》:"父命呼,唯而不諾。"

④忠恕朱熹《論語集注》:"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推己,謂推己及人。

析論

"道"是最高的理想或方法,因此它的內(nèi)涵比較復(fù)雜??鬃有闹凶罡叩牡朗?仁",而"忠恕"是通向仁道最基本可行的門徑。"忠"是盡自己的全部能力,"恕"是推己之心來對人。"仁"是至高之德,不易曉解,而"忠恕"之道是學(xué)習(xí)者當(dāng)下的工夫,人人可以盡力。因此曾子以"忠恕"之道來解釋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應(yīng)該是很適切的。

《論語·衛(wèi)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貢問說:"有一個可以終身奉行的字嗎?"孔子說:"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加在別人的身上。")孔子把"恕"看成是可以終身行之的德行,正好和本章相互闡發(fā)。

(二)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里仁》第四·二五)

章旨

孔子以為有德的人必定不會孤立。

析論

十步之內(nèi),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之人。因此有德的人必然不會孤立,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親近。孔子身處亂世,諸侯以力相尚,社會唯利是從;孔子修身行道,因此有三千弟子向他學(xué)習(xí),賢者有七十二位,對后世產(chǎn)生了非常大的影響,這就說明了"德不孤,必有鄰"。

《易經(jīng)·系辭》上說:"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人類追求義理因志趣相同而相聚,萬物也因本質(zhì)不同而分別群聚)《易經(jīng)·乾卦文言》也說:"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音色相同的樂器會互相響應(yīng),脾性相同的人物會互相吸引)這都說明了有德者必不孤的道理。

(三)

子曰:"巧言①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衛(wèi)靈公》第一五·二六)

章旨

孔子戒人不要巧言,要小處能忍。

注釋

①巧言表面上看來聰明合理,但背后卻是充滿了權(quán)謀私利的話。

析論

"巧言",不只是"聰明巧妙的話",而是指表面上冠冕堂皇,悅耳動聽,背后卻是充滿了權(quán)謀私利的話,因為它表面上冠冕堂皇,和發(fā)乎道德良知的話無法區(qū)分,久而久之,它會一點一點地腐蝕人們的道德良知。巧言說多了,說的人也會養(yǎng)成一種取巧彌縫的習(xí)氣,凡事不從正面去做,道德良知就一天一天敗壞了。

小不忍則亂大謀,歷史太多這樣的例子了?!妒酚洝ろ椨鸨炯o(jì)》記載:項羽要去攻打彭越時,告訴部下大司馬曹咎:"謹(jǐn)守成皋,漢軍怎么挑戰(zhàn),都不要理他。我在十五天內(nèi)一定殺了彭越趕回來。"項羽出去幾天后,漢軍天天派人挑戰(zhàn),辱罵曹咎,曹咎忍受不了小辱,于是出兵和漢軍大戰(zhàn),結(jié)果大敗一場。等項羽十五天后回來時,大司馬曹咎已經(jīng)兵敗身亡了,項羽也如鳥折翼,實力大損。相反的,三國時的諸葛亮六出祁山,對司馬懿百般羞辱,但是因為司馬懿能忍,所以諸葛亮總是糧盡兵疲,無功而返。這就可以看出"忍"對成就大事的重要了。

(四)

子曰:"道聽①而涂說②,德之棄也。"(《陽貨》第一七·一四)

章旨

孔子認(rèn)為隨意聽信或傳播無根之言,是有道德者所不為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