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節(jié):論仁愛(2)

國學(xué)基本教材:論語卷 作者:李鍌


(四)

子張①問仁于孔子??鬃釉唬?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②焉,敏則有功③,惠則足以使人。"(《陽貨》第一七·六)

章旨

孔子教子張涵養(yǎng)仁心的功夫。

注釋

①子張姓顓孫,名師,字子張。孔子弟子,小孔子四十八歲。

②任倚仗。

③敏則有功做事勤快就會有效率。

析論

一個人若能以恭敬之心修己待人,自然謹慎有禮,言行有度,不會招致侮慢,這是敬慎的美德。待人之際,要能寬厚而包容,凡事設(shè)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多留余地,自能獲得眾人的愛戴和擁護,這是寬容的氣象。接物處事時,誠懇信實,無所欺瞞,自能得到長官、朋友、部屬的信賴,這是真誠的品格。做事劍及履及,勤快敏捷,有效率,不拖延,自然有顯著的工作績效,以服務(wù)社會,這是勤敏力行之德。而"力行"則"近乎仁。"(語見《中庸》)如果有了利益,一定要分潤給大家,而不自私獨享,如此,自能讓人感恩懷德,圖謀報答;在做事時,大家都愿意接受任使,出力相助,這是廣施澤惠的道理??傊?,恭、寬、信、敏、惠都是仁心仁德的表現(xiàn),而此五德必須在與人相處、與事相接之際,隨時隨地,力行實踐,久之,自能日臻仁境了。

(五)

司馬牛①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②讱③。"曰:"其言也讱,斯④謂之仁矣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⑤(《顏淵》第一二·三)

章旨

孔子指點司馬牛實踐仁德,宜自說話有所忍耐入手。

注釋

①司馬牛姓司馬,名耕,字子牛,孔子弟子。

②也句中語氣詞。

③讱忍,說話有所忍耐,不輕易開口。

④斯則。

⑤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做好一件事相當難,說話怎能不有所克制忍耐,而敬慎其辭,以求言行相顧呢?

析論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司馬牛"多言而躁"。從本章所記也可加以印證??鬃痈嬖V司馬牛"仁者,其言也讱。"司馬牛全然不去尋思,就立刻再問:"其言也讱,斯謂之仁矣乎?"由此可見司馬牛的確是個心粗氣急、多言而躁的人。孔子指點弟子修德為仁,常是"就其病而藥之",司馬牛既然多言而躁,孔子于是提出克己讱言之道,示之以為仁之方。

有仁德的人,說話嚴謹而有節(jié),因此,若要實踐仁德,可從說話有所忍耐,力求謹慎入手。有仁德的人,言行必然相顧。要做好一件事,是相當不容易的,因此更應(yīng)克制忍耐,不可輕易發(fā)言。這也是為仁之方。

孔子擔心司馬牛誤會了"讱"就是不說話或少說話,所以拈出"說話要有所克制忍耐,并且力求言行相顧"的道理,讓司馬牛省思,希望他改掉"多言而躁"的毛病,克己為仁。

(六)

子曰:"剛①、毅②、木③、訥④,近仁⑤。"(《子路》第一三·二七)

章旨

孔子以剛、毅、木、訥近仁之質(zhì),示人當因而更加修為,以成其全功。

注釋

①剛公正無欲。秉性硬直,就不會見利背義。

②毅果敢堅忍。立志堅定,就不會畏難茍安。

③木性情質(zhì)樸。宅心篤實,就不會沽名釣譽。

④訥音nè,說話遲鈍,就不會巧言令色。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