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孔子曰:"益者三樂①,損者三樂:樂節(jié)禮樂②、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③、樂佚游、樂宴樂④,損矣。"(《季氏》第一六·五)
章旨
孔子以為人類都有愛好,有些愛好對人有益,有些愛好對人有害,不可不注意。
注釋
① 益者三樂對人有益的愛好有三種。樂,音yào,愛好。
② 節(jié)禮樂禮樂有節(jié),得其中和。樂,音yuè。
③ 驕樂以驕佚為樂。樂,音lè。
④ 宴樂酒食之樂。
析論
人的愛好,有損有益,不能不注意。禮貴中節(jié),樂貴和諧,接觸久了,自然能發(fā)而皆中節(jié);樂道人之善,則人樂于向善;樂多賢友,則有賢友相互砥礪,每天都有進益。相反地,驕傲是人與人之間最難跨越的高墻;而佚游、宴樂都是感官之樂,接觸久了,就會蔽錮心靈,不知道人類的道德善性為何物了。
問題與討論
1. 在本單元中,孔子很強調君子也會有討厭的人,這和君子量大能容的德行是否相沖突呢?
2. 和眾人的好惡不一樣,久而久之,是否會養(yǎng)成與人難以相處的孤僻習性?六、論剛毅
人的性格有很多種,最完美的是得其中庸;但是大多數人日常所呈現的,不一定都能達到中庸的境界。剛毅之氣,雖然有時會過于切直,可是在各種天生氣質之中,仍然是屬于正面的。只要能得義理之正,"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就是剛者;堅守義理之正,匹夫不能奪志;當眾人都隨波逐流、背信忘義之際,他仍然能夠堅守義理之正,像風雪中后凋的松柏。
(一)
子曰:"吾未見剛者①。"或對曰:"申棖②。"子曰:"棖也欲③,焉得剛?(《公冶長》第五·一〇)
章旨
孔子嘆惜剛者難得。
注釋
① 剛者堅毅不屈的人。
② 申棖姓申,名棖,字周,一作子周,魯國人。棖,音chéng。
③ 欲多嗜欲。
析論
人的性格有剛有柔,剛者寧折不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種人很少,所以孔子感慨說他沒有見到這種人。宋末的文天祥,亡國被俘后,元世祖以相職來引誘他投降,文天祥仍然不為所動,最后從容就義,丹心汗青,光耀千古;相反的,明末的洪承疇,也是亡國被俘,起先也是剛正不屈,但是禁不住美色的誘惑,最后還是投降了。《莊子》說:"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俗語說:"有容乃大,無欲則剛。"真是一點也不錯!
(二)
子曰:"三軍①可奪②帥也,匹夫③不可奪志也。"(《子罕》第九·二五)
章旨
孔子談論立志之重要。
注釋
① 三軍古代一萬二千五百人為一軍,周代大國可以有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其后三軍遂成為軍隊的通稱。
② 奪奪取。
③ 匹夫一個平民。
析論
三軍人數雖然多,但是和主帥是不同的個體,軍士的力量再強,也不能保證必然能保衛(wèi)主帥。項羽曾經號令天下諸侯,手下猛將如云,兵強馬壯。但是被劉邦步步逼退,最后在烏江自刎,這就是何晏《論語集解》說的:"三軍雖眾,人心不一,則其將帥可奪而取之。"三軍奪帥,并不是太難的事。但是,匹夫立志之后,卻是任誰也無法奪走,精衛(wèi)填海、愚公移山,這是古代有名的例子;武訓興學、證嚴弘法,這是近代有名的例子。一個人心志既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任誰也無法改變。因為志是由內發(fā)出的,可以操之在我;主帥是由他人任命的,是不能操之在我的。因此,人只怕不立志,不必怕志氣被奪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