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旨
孔子感嘆不能行道于天下,并期勉子路裁度事理,以合于義。
注釋
① 桴音fú,編木為筏。
② 從我者其由與能和我同行的,或許只有仲由吧!從,音cónɡ。其,表示推測的語氣詞。由,孔子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與,句末語氣詞,同"歟"。
③ 材通"裁",裁度事理。
析論
孔子生活于春秋末期,當(dāng)時禮義不興,道德式微,王綱不振,風(fēng)氣頹壞??鬃佑谑前l(fā)愿救世,奔波道途,席不暇暖,希望得到時君世主的重用,以實現(xiàn)其行仁義、拯饑溺,使天下蒼生各得其所的理想??墒撬麉s屢遭冷落,備受打擊,致其"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的理念竟無法推廣。
無奈之余,不免憤激,因而有乘桴浮海,遠(yuǎn)赴九夷(《子罕》篇:"子欲居九夷?;蛟唬?陋,如之何?'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念頭與慨嘆。遠(yuǎn)赴海外,要和哪一個弟子同行呢?當(dāng)然非子路莫屬了。子路勇于實踐道義,堅毅果敢,絕不會因為流離困苦而改其行道之心,所以孔子說:"從我者,其由與!"
然而浮海之思,只是一時的憤激使然,孔子一向主張"知其不可而為之",其入世行道,拯救饑溺的襟抱與志業(yè)是一往無前,百折不撓的,他深恐子路對他浮海退隱的話信以為真,于是一方面嘉許子路的好勇,超越老師;一方面提醒子路:"乘桴浮海"云云,只是一時幽默自嘲的話,千萬別信以為真!由此可見孔子即使遭受百般困苦,也不輕言退隱,他還是要以"當(dāng)今天下,舍我其誰"的大氣魄,負(fù)重行遠(yuǎn),行道不輟。
當(dāng)今之世,義利的分辨,粗疏不精;價值的判別,紛然淆亂;道德的實踐,尤其是每況愈下,不受重視!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我們生于此世,實應(yīng)效法孔子,奮起行道,以濟(jì)世助人。
(十二)
子曰:"片言①可以折獄②者,其③由也與!"子路無宿諾④。(《顏淵》第一二·一二)
章旨
記孔子贊美子路的判獄明快公允,令人民信服;并記子路急于實踐諾言。
注釋
① 片言簡要的言辭。
② 折獄決斷獄訟之事。折,決斷。
③ 其大概,或許。表推測的助詞。
④ 宿諾久留未踐的諾言。宿,留。
析論
子路為人篤實剛果,具有忠信明決的美德,因此審理官司,決斷獄訟,所作的判辭往往公正允當(dāng)、簡明扼要,而且宣讀判辭,還沒結(jié)束,就已令人心悅誠服。忠信是真誠的表現(xiàn),明決是智勇的作用,具備前者,就能設(shè)身處地,為涉及獄訟的人著想;具備后者,就可明察秋毫,判別官司雙方的是非曲直。再加上學(xué)于圣人之門,素有"修辭立其誠"的涵養(yǎng),自然能以片言折獄了。
篤實剛果,忠信明決的人,假使對別人有所承諾,自然也是以道義為準(zhǔn)則。由于信近于義,順理成章地,必定勇于、急于實踐諾言,又怎么會有宿諾呢?
子路一向是忠信果敢、有聞即行的人,這種人格特質(zhì),無論表現(xiàn)在獄訟的判決或是諾言的踐履,都顯得明快合宜,干凈利落,全無拖泥帶水、推卸責(zé)任的毛病。這樣的豪杰之士實在值得我們效法。
問題與討論
1. 請說明子路的為人。
2. 孔子為什么要說:"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十三)
子謂仲弓曰:"犁牛①之子骍且角②,雖欲勿用③,山川其舍諸④?"(《雍也》第六·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