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均極重要。故多年以來文人士夫未有不努力以赴之者。此種畸形發(fā)展,為中國所獨有,亦為中國人所獨能領會??计渌灾麓苏?,系中國數千年舊社會之自然演成,并非人為之結果也。蓋中國舊社會秩序嚴整,士民活動各有界限。文人為四民之表率,一舉一動民俱而瞻。文人士夫為禮法所束,除讀書外幾無文人所應為之事,所許為之事。于無可奈何之中,而以書畫為消遣。積之日久,為之益精。迄今書畫作品在中國文明產物中,已占極要地位。國人習而不察,視為當然。然而外人來華,多數不能了解,不明究竟。
非受中國文化最深洗禮者,仍不知中國書畫之可寶貴也。考書畫之在中國,其肇興還在數千年之前。但因紙墨之未能同一進步,中古以前產物無法保存,垂之久遠。故秦漢以上之偉作,今人只可見其刻拓,欲圖一見真跡絕不可能。是誠中國文化上一大遺憾,彌足惋惜者。惟中國書畫之能有今日結果,亦系演進而來,并非一蹴所成。其發(fā)展過程,實為留心古玩者所宜悉。
謹擇要略述如下:
書畫著錄均謂:繪畫肇始于舜妹嫘氏,文字創(chuàng)建于黃帝倉頡。然嚴格言之,當以伏羲之畫八卦,為中國書畫之起源。惟其所用之方式及文具異于今日,其書畫均用刀刻于獸骨、龜甲或銅器、石質之上。在審美上多不能適意,且工作上亦多感不便。故至黃帝時即完全改變,發(fā)明漆書,用聿蘸漆書于竹簡之上。此種方式,在人事未繁之際,頗足應敷。故此制行之甚久,遺跡今尚可尋。竹簡雖不可得,聿筆隨處可見也。周宣王時始造毛筆,秦蒙恬又改造以柘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之毛筆。但周宣王時仍系漆書。至秦始添用縑素。迄漢蔡倫發(fā)明造紙,同時筆墨亦隨之改進。書畫至此為之大變。以前因竹帛成本太貴,用之不易,故書畫純?yōu)閷嵱?。此后則轉趨于美術方面矣。然初起之時,尚系文人之嘗試,未得社會之同情。以故漢晉五代畫壁刻石,以及魏碑墓志等,其造詣已為精美,然均不書作者之姓名。是社會之不重視文人,亦不以此為榮,由此可見一斑矣。至魏晉鐘王以后,風氣又變。文人以書畫為高行,社會亦以此相推許。降及隋唐五代,而有歐、柳、顏、褚之四大書家;荊、關、董、巨之四大畫家相繼而出。嗣后日有進步,代有聞人。惟蔡倫所造之紙,系用樹膚、麻頭、敝布、魚網等為原料,在方便上及經濟上固為合適,但對于耐久一點尚未計及。故漢晉南北朝之書畫,存至今日者為數甚少:即此少數是否真跡,仍系疑問。及隋唐之時,佛法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