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滿寺零落殘敗、風(fēng)雨飄搖的凄涼景象,當(dāng)時的住持豁堂禪師自知難以使靈隱寺起死回生,便請在揚州弘法的好友具德和尚來住持靈隱,重興這座千年古剎。
具德和尚法名弘禮,是三峰法藏法師的嫡嗣,臨濟宗三十二世,不管到哪兒開堂說法,均受到僧眾信徒的歡迎。修造靈隱寺需耗銀百萬兩,具德和尚立志重建,多方募集資金,用了十八年時間,終于使靈隱寺面貌煥然一新。
靈隱寺大雄寶殿上梁之日,前來觀看的人達十多萬之眾。具德和尚修復(fù)后的靈隱寺規(guī)模非常之大,共建成“七殿”“十二堂”“四閣”“三樓”“三軒”,還建有“五百羅漢殿”共五十四間。同時,寺里寺外,廣植樹林,稱為“玉樹林”。新的靈隱寺“法席一新,建置甚盛”,時譽“東南之冠”。具德和尚是一個改革家,他十八年努力使靈隱寺的積弊盡除,禪風(fēng)重振。
靈隱大殿落成后的一天早晨,載堂禪師聽到屋頂上劈啪有聲,出門一看,有桂子從天落下,圓圓得像蓖麻子一般大小。寺里的方丈與一些僧人都去拾取,送給具德和尚看。具德和尚說:“這是月中桂子,我已看到過兩次了。”
據(jù)《靈隱寺志》記載,唐天寶年間就曾經(jīng)從天上落過桂子,唐駱賓王的《靈隱寺》詩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的詩句。宋天圣年間八月的初一、十五兩夜,寺宇殿堂左右,天降桂子,大小如豆,像珠子一般圓滑,有黃白黑三種顏色。寺里的僧人取來種在林下,剛滿月,就長出了一寸長的樹苗。每次月中桂子落下來必有好兆頭。具德和尚重興靈隱的十七年中,就見過三次。
清代皇帝康熙、乾隆多次來到靈隱寺,留下多篇記游詩文。康熙皇帝還改寺名為“云林禪寺”。嘉慶二十一年,靈隱寺毀于火,朝廷特賜帑金一萬兩重修。
清咸豐十年,太平軍入杭州,大多寺宇被毀,靈隱寺僅存天王殿與羅漢堂,之后多次整修,逐步恢復(fù)原貌。直到公元1936年冬,羅漢堂再次失火被毀,前代所遺之物,僅存天王殿中的木刻韋馱像。公元1937年,日本侵略軍進入杭州,靈隱收容難民五六百人,嘈雜無序,再次毀于火災(zāi)。
公元1949年之后,人民政府于公元1952年撥款修復(fù)靈隱寺,公元1975年后,又多次進行全面整修,終于使這座千年古剎煥然一新。
靈隱自創(chuàng)建以來,高僧云集,人文薈萃,儒釋交融,談禪論道,一吟一詠早己蔚然成為文化大觀。文人雅士紛至沓來,與僧侶結(jié)成方外之交。身處塵世久了,身心疲憊,偶爾到寺院走一走,便會像白居易說的那樣“我來恍入金天界,三仗蒸炎半點無”。這里有著名的冷泉亭,白居易曾留下一篇《冷泉亭記》。春夏之交,正如白居易所寫的那樣:“草薰薰,木欣欣,暢人血氣,起人心情?!彼未鲝?fù)古也有“生無適俗韻,老欲結(jié)僧緣”之句,頗能道明世俗中人暫避塵世之想與偶得清靜之望。
從五代至宋、元年間,人們陸續(xù)在飛來峰的石洞中刻鑿佛像,留下石刻造像三百三十余尊,使飛來峰成為我國南方古代古窟藝術(shù)重要地區(qū)之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shù)那喜笑顏開、袒腹露胸的彌勒佛。這是飛來峰石窟中最大的造像,為宋代造像藝術(shù)的代表作。
巍巍殿宇,森森古木,伴隨著一批珍貴文物古跡。天王殿前左右各有石經(jīng)幢一座,兩經(jīng)幢都有《天下兵馬大元帥吳越國王建,時大宋開寶二年已巳歲閏五月》題記。大雄寶殿前月臺兩側(cè)各有一座八角九層仿木結(jié)構(gòu)石塔,塔高逾七米,塔身每面雕刻精美,經(jīng)古建筑專家梁思成生前考定,兩石塔也是吳越末年雕造的。靈隱寺珍藏的佛教文物,有古代貝葉寫經(jīng)、東魏鎦金佛像、明董其昌寫本《金剛經(jīng)》、清雍正木刻本龍藏等,都彌足珍貴。
和世間萬物一樣,靈隱寺也經(jīng)歷著生生世世的輪回。從慧理禪師開山至今,靈隱寺已有一千六百七十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中,靈隱寺曾遭遇十?dāng)?shù)次兵火之毀,但一再獲得新生,屢毀屢建,法脈頑強。今天的靈隱寺,從如源頭活水,將佛法傳遍了中國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