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驤的頭腦急速運轉(zhuǎn),為劉氏父子精心打造著美好前程,可是他卻偏偏看不見劉崇變得越來越黑的臉。等到李驤的長篇大論終于告一段落后,劉崇簡明扼要地對手下們說了一句話,把李驤的人生徹底定性收尾--把他拉出去,砍了。
就這樣,劉崇把一個全心全意為他謀劃的人殺了,僅僅是因為這個人的話破壞了他的好心情!可見好人是多么的做不得!然后劉崇堅定地按原計劃派兒子立即出發(fā),向著皇位一路狂奔而去。
這個時候,郭威就像配合著他的好心情一樣,帶兵出了開封,向邊境運動,表現(xiàn)出了非常"無私"的誠意。
然后就在劉赟全速前進,到達了宋州(今河南商丘),與開封相距不過百多里時,郭威突然間黃旗加身、瞬間稱帝,同時急速返程,更命快馬通知開封的親信王峻,去把最重要的事做了--王峻馬上派郭崇率七百騎兵趕赴商丘"保護"劉赟。
到了當(dāng)月的25日,郭威回到了開封的近郊。而劉赟此時已經(jīng)是一個地道的階下囚。至于劉崇,他則一如既往地毫不知情,仍然做著太上皇的美夢。一切還是因為通信太慢,他只能事后徒呼奈何。
就這樣,郭威在離開了近二十天之后,再次來到了國都開封城外。他還是帶著上次離開時的那些人,只不過一切與出發(fā)時已經(jīng)徹底不同。
這時,我們就很有必要來徹底地分析一下郭威為什么這么做了,相信分析過后,我們就能清晰地看出郭威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問題一,郭威為什么不趁著搶劫都城、后漢皇帝新死的時候一舉搞定天下?
答案--首先時機火候都不成熟,其中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出在后漢的開國皇帝劉知遠的身上,雖然這個人早已經(jīng)死了。
劉知遠死得太快太早了,他死之后到現(xiàn)在雖然已經(jīng)發(fā)生了太多的事,但是從時間上看,他才死了不過兩三年而已。這樣短的時間,他的影響力以及以他為代表的劉氏一族的影響力還遠遠談不到消失或者弱化。所以郭威起兵時,還要矯詔改動劉承佑的詔書,來欺騙自己的部下造反,而且在進攻都城的前夕,還要動之以巨利,以許諾剽掠京城為誘餌,才能驅(qū)動起士兵們的熱情去賣命。
這都說明了郭威那時根本沒有真正地掌握他手下的軍隊,也就是說,槍桿子雖然不見得再姓劉了,可也絕沒有姓郭。
這樣絕對不行。在五代十一國里,沒有絕對效忠的軍隊,就別想做任何大事。
于是第二個問題也就有了答案。
問題二,郭威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躲避、推脫眾人的擁戴?難道他對皇位真的沒有野心嗎?
答案--絕對不是,不管他對皇位有沒有野心,局勢已經(jīng)強迫他只有一條路好走,那就是順著反叛之路一直走到底,必須成為皇帝而且坐穩(wěn)寶座,才能活命。
一點都沒有夸張,自古爭帝之險,險于上華山。就連十幾年之后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都警告自己的兒子,"天子置身庶民之上。若治得其道,則此位可尊,茍或失馭,求為匹夫而不可得!"
郭威在刀尖上打滾一輩子,這些本質(zhì)上的事情怎么會不懂得?那么他還要去皇宮向李太后請安謝罪為的是什么呢?
無非是看到自己內(nèi)部不穩(wěn),而劉氏尚未死僵,所以要穩(wěn)定一下局勢,讓敵人不至于馬上出現(xiàn)。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不惜動用百官來"公選"出當(dāng)時最有實力的劉族精英劉崇父子來當(dāng)"皇帝"和"太上皇",來爭取自己寶貴的時間。
這個時間用來做什么?
用在最關(guān)鍵的事情上--奪得軍權(quán)?;蛘呓凶霁@得軍心。
搶掠京都九天之后,郭威就帶著軍隊北上抗擊契丹,現(xiàn)在我們都知道了,所謂的契丹來犯純粹是個騙局。那么他以那么緩慢的速度帶著軍隊去郊游,真正地目的是什么?
一切都是為了一些微妙的,且極為重要的心理轉(zhuǎn)變。
得讓軍隊醒醒神,讓士兵們知道現(xiàn)狀有多危險,面對的難題絕不只是我郭威一個人的,你們哪一個都別想置身事外。
試想,如果郭威此時已經(jīng)稱帝了,他對軍隊,以及軍隊對他,都是一種什么樣的心理?五代十一國時兵強叛將,將驕弒主,郭威的兵馬上就會知道自己對郭威的重要性,進而要挾郭威,而郭威迫于形勢只有妥協(xié)。
那之后政令不行,人心不符,再加上瘋狂反撲的劉氏家族,郭威的死期也就不遠了。
而在這次沉悶緩慢的行軍途中,郭威貌似悠閑自在地看著手下的大兵們越來越是忐忑煩躁,自己就是不忙于稱帝,絕不替這些大兵頂缸。非得讓這些混賬大兵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迫"自己當(dāng)領(lǐng)袖,然后自己才勉為其難地答應(yīng)了。只有這樣,才能讓這些大兵們積極主動為自己效命,讓他們每個人都有危機感,不用他再去利誘驅(qū)趕,都玩命地上戰(zhàn)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