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尤其是第一次石油危機后,日本的經濟突然開始發(fā)生向下的轉折,高速增長的歷史予以結束。不過,雖然大大放慢了增長步伐,但幾經周折后,卻仍向上挺進,只是逐漸由高速增長,轉為穩(wěn)定性增長。
促使日本經濟向下轉折的直接因素有兩個:一是1973年的中東石油危機;二是國際經濟生態(tài)惡化導致的通貨危機的拖累。而后,再加上當時的田中內閣力圖進行的、以日本高速發(fā)展為前提的《日本列島改造計劃》經濟計劃的失敗,致使日本經濟出現(xiàn)了幾大波折,最后才予以穩(wěn)定前進。
石油危機前,日本產業(yè)消耗的石油的99.7%、一次能源的90%,都是依賴進口。而所需進口石油中的82.6%,都來自中東。所以,當阿拉伯石油輸出國在1973年,單方面突然決定削減產?,并提高油價,將原每桶2.8美元一下子大幅提高到11美元時,當時只有50天石油儲備量的日本經濟,其所遭受到的打擊可想而知。
其中,1974年度的GNP竟然跌落到增長的-0.2 %!
1970年,日本國際收支盈余為25億美元,1971年猛然擴大到66億美元。此后,日本與西方各國特別是與對外赤字嚴重的美國之間,貿易摩擦便升級了。于是,以1971年8月美國政府宣布對所有進口貨物均增收10%附加稅的“尼克松聲明”帶來的沖擊開始,1972年的英鎊危機與1973年的美元危機等,均給日本經濟運行造成了很大的困難。而且,在“尼克松聲明”發(fā)布后,日本?府被迫將與美元掛鉤長達22年又4個月的固定匯率(1美元= 360日元)改變,而實行浮動,并由此發(fā)生日元被迫首次升值(1美元= 308日元)。從而,日本政府力圖避免日元升值的努力,便告失敗。`
石油危機使日本經濟持續(xù)了18年的持續(xù)高速增長出現(xiàn)根本性轉折,經過一段時期的調整,日本經濟進入了經濟增長幅度在4%的“穩(wěn)定增長時期”。其中,GNP增長為:1975年1.4 %、1976年5.3 %、1977年5.3 %、1978年5.1%、1979年5.2 %。
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經濟保持的中速增長,對外貿易和投資大幅度增加,日本經濟的結構也在不斷變化,科技創(chuàng)新和知識創(chuàng)新的比重加大。農村的生活水平達到了中等偏上。
到1988年,日本成為投資大國、債權大國和金融大國。1987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占世界總產值的15%,是美國的56%;1988年,日本人均產值超過瑞典躍居世界第一位;1985年底,日本的海外純資產超過英國和西德,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
持續(xù)的高速增長,給日本社會帶來深刻變化,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是技術革命和消費革命。日本的產業(yè)結構中,第三產業(yè)突飛猛進。產業(yè)結構的變化引起了人口和勞動力的大轉移,日本的城市人口到1970年就已經達到72%,形成了以東京經?區(qū)域、大阪神戶經濟區(qū)域、中京經濟區(qū)域為核心的三大經濟區(qū)。農村人口急劇減少,在整個60年代,從農村流出的人口每年達到60萬人。
日本經濟的持續(xù)高速增長,使日本社會的收入差距不斷縮小。到20世紀70年代初期,因為消費的平均化,許多家庭將錢幾乎都花在耐用消費品和閑暇活動方面。從事專業(yè)技術工作的人不斷形成中流意識,這些人的比例到70年代占到了22%。農村流入的人口對自己的生活也比較滿意。不同行業(yè)不同工種之間的收入差距縮小。地區(qū)間的差距縮小,也使農村和城市的差距有所縮小。1966年,按戶計算,農民的人均收入已經超過工人。到70年代末,70%以上的人認為自己屬于“中產階級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