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宋明理學(xué)的殿軍——劉蕺山(2)

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學(xué)的反思與開展 作者:蔡仁厚


(一)由嚴分意念,攝良知于意根(知藏于意)而言心體;由“于穆不已”而言性體。以心著性,性不能離心而見。

(二)融心于性,心有定體有定向而不漫蕩,則不但良知可不流于“玄虛而蕩”,即最微之意根亦得成其為“淵然而有定向”。

(三)攝性于心,性體成其為具體而真實之性體,而不只是宇宙論地言之或客觀地言之的、形式意義之性體。

(四)如是,則“心宗”、“性宗”合而為一,性體不失其超越性與奧秘性;而心體向里收,向上透,既見其甚深復(fù)甚深之根源,而亦總不失其形著之用。故工夫只在“誠意”、“慎獨”以斷妄根,以徹此性體之源。

一、嚴分意念,攝知于意

蕺山鑒于王學(xué)末流之弊,不失之“情識而肆”,則失之“玄虛而蕩”,乃倡說誠意之教。其義理之進路,是嚴格分判“意”與“念”,而攝良知于意根。以為“意”者,乃心之所存,而非心之所發(fā)。好善惡惡之意,即是無善無惡之體。(無善無惡,意謂超越善惡之對待,無善相無惡相。此無善無惡之體,即是意根誠體,亦即性體心體。)

《明儒學(xué)案》《卷六十二》《蕺山學(xué)案》,載其言曰:

心無善惡,而一點獨知,知善知惡。知善知惡之知,即是好善惡惡之意。好善惡惡之意,即是無善無惡之體。此之謂無極而太極。意者心之所存,非所發(fā)也?;蛟唬汉蒙茞簮?,非所發(fā)乎?曰:意之好惡,與起念之好惡不同。意之好惡,一機而互見。起念之好惡,兩在而異情。以念為意,何啻千里!

按,陽明之教是致良知,蕺山之教是誠意。(1)在陽明,以致良知為先天工夫之關(guān)鍵,而意則劃歸于經(jīng)驗層(心之所發(fā)為意,意與念不分),故良知能致則意自誠、心自正。(2)在蕺山,則嚴分意與念,以誠意為先天工夫之關(guān)鍵,而心之所發(fā)的“念”,則屬于經(jīng)驗層,故意誠則心正,既以“誠意”為工夫著力處,自不必再說致良知?!狸柮鳎贾词恰蔼氈睍r,而依蕺山,良知即是意之不可欺,不自欺則意自誠,意誠則良知自現(xiàn),是為“知藏于意”。知善知惡之“知”,即是好善惡惡之“意”,知與意融于一,皆是純粹至善而無對待相與生滅相者,故又曰:“好善惡惡之意,即是無善無惡之體”。此體即是至精微而絕對之獨體。(是知體亦是意體,是心體亦是性體)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