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節(jié):章太炎:才子,“瘋子”,大師(1)

民國原來是這樣 作者:金滿樓


十二 章太炎:才子,“瘋子”,大師

1936年章太炎去世的時候,追悼會上前來吊唁的竟不滿百人,情狀甚為落寞。為此,魯迅先生還寫文章為之抱不平:“青年們對于本國的學者,竟不如對于外國的高爾基的熱誠。這慨嘆其實是不得當的。官紳集會,一向為小民所不敢到;況且高爾基是戰(zhàn)斗的作家,太炎先生雖先前也以革命家現(xiàn)身,后來卻退居于寧靜的學者,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別人所幫造的墻,和時代隔絕了?!入x民眾,漸入頹唐,后來的參與投壺,接收饋贈,遂每為論者所不滿,但這也不過白圭之玷,并非晚節(jié)不終?!弑蛔凡?,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者,并世亦無第二人: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近有文儈,勾結小報,竟也作文奚落先生以自鳴得意,真可謂‘小人不欲成人之美’,而且‘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了!”

魯迅先生這篇《章太炎先生二三事》的文章亦有瑕疵,那就是孫傳芳確實請過章太炎參加“投壺”,但章太炎并沒有出席,而魯迅先生將這個傳言當作了既成事實并認為這是章太炎“漸入頹唐”的“晚節(jié)之玷”,卻是誤會了。

“投壺”亦稱射壺,與現(xiàn)在的投圈、射飛標有類似之處,這既是古代的一種傳統(tǒng)游戲,也是《禮記》中記載的一種禮儀。軍閥時期,“五省聯(lián)帥”孫傳芳為倡導尊孔復禮而拉攏一些知名學者行“投壺”之事,因孫傳芳為北伐軍的敵人,因而參與者在北伐勝利后難免遭受非議。不過,章太炎確實是沒有參加,后來的《魯迅全集》中也在注釋中做了說明。

章太炎原名章炳麟,初名學乘,字枚叔,后因為仰慕明末的兩位大學者顧炎武(名絳)、黃宗羲(字太沖)而改名章絳,別號太炎,后以“章太炎”一名聞天下。章太炎生于1869年,家鄉(xiāng)浙江余杭,其父章浚曾任縣學訓導,章太炎從小接受過系統(tǒng)的儒家教育,十六歲那年參加縣試,不料突發(fā)癲癇病而棄考,后來便遠離了科考場上的搏殺。

雖未取得過任何功名,但章太炎從小便頗具悟性,后尊父命進入由經學大師俞樾主持的杭州詁經精舍學習七年,學問大進,成為同游中的佼佼者,很受俞樾的賞識。二十八歲那年,甲午戰(zhàn)爭中的慘敗給了中國士人們一個極大的刺激,原本“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章太炎也帶著一腔的怒氣北上,后來還寄出十六銀元會費,加入康有為在滬設立的上海強學會。

1896年,章太炎不顧老師俞樾的勸阻,赴任上海維新派開辦的《時務報》主筆,但在次年,章因與康氏門人沖突而退出《時務報》,轉杭州任《經世報》、《實學報》主筆,1898年后又受張之洞之邀赴武漢籌辦《正學報》,但未及一月即離去。當年7月,章太炎回到上海擔任《昌言報》主筆。

戊戌年的夏天,北京風云突變,康梁等維新黨亡命海外,而在維新運動中嶄露頭角的章太炎也上了通緝名單,最后慌不擇路,避禍臺灣,不久又轉赴日本。章太炎最初是改良主義者,他與康有為的關系也不壞,在臺灣時期兩人還通過信,彼此景仰了一番。但庚子國變后,章太炎對清廷徹底絕望,由此走上了激進之路。

1900年7月,章太炎回到上海并參與了唐才常組織的中國議會,但在制定章程時,唐才常一方面不承認清政府,一方面又請光緒皇帝復位,章太炎認為其自相矛盾,憤而當眾剪辮脫衣,聲明退會。俞樾得知此事后,大罵其“訟言革命是不忠,遠去父母之邦是不孝,不忠不孝,非人類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曲園無是弟子”,章太炎被師門開除。

雖被逐出曲園,但章太炎畢竟在俞樾的指導下浸潤七年之久,其后來的學術成就均奠基于此而非自立門戶。在這一年,章太炎刻印了自己的首部著作《訄書》,其書厚積薄發(fā),文筆古奧,征引廣博,因其難讀而不為今人所知,就連其同時代人讀來也頗為費解。此后,章太炎文筆滔滔,一發(fā)而不可收拾,其中最出名的一篇文章莫過于1903年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其文雄渾有力,傳播最廣,其在表明與康梁改良派分道揚鑣的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牢獄之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