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噲剛坐下一會兒,劉邦便起身借口要上廁所,并順便把樊噲叫了出來。
沛公出來以后,項王派都尉陳平前去召喚沛公,但許久不見回來。
張良起身對項羽說他出去看一看。張良找到了劉邦。劉邦想就此離去,但還沒有向項王告辭,正在發(fā)愁。樊噲認為不要想那么多,既然是做大事,那么就不應(yīng)拘泥小節(jié)。況且現(xiàn)在人家是刀和砧板,他們是人家砧板上的魚肉,還是趕緊走掉為妙。張良認為,此刻再不脫身,到時候想走就沒那么容易了。
劉邦于是讓張良留下來向項王致謝,留下白璧一雙獻給項王,玉斗一對送給亞父。
在整個鴻門宴中,張良雖然不是主角,但是他很好地扮演了綠葉的角色。在鴻門宴上,如果不是張良隨機應(yīng)變,如果不是他在關(guān)鍵時刻出去召來樊噲,那么就是有十個項伯“以身翼蔽沛公”,劉邦也難逃一死;如果不是他留下來辭謝,劉邦的不告而辭同樣會給范增等人以發(fā)兵攻擊的借口??傊邙欓T宴上,張良這位配角在劉邦生死攸關(guān)的時刻,發(fā)揮了力挽狂瀾的作用。劉邦事事對張良有一種依賴和期待,因為他相信,每到關(guān)鍵時刻,張良總能將事情擺平。
【集團高參,謀定天下】
項羽進入咸陽后,大肆逞威,不但縱兵劫掠,而且放火焚燒宮室,據(jù)說阿房官就被他一把火燒了三個月。他自封為西楚霸王,接著分封諸侯。劉邦也沒有如懷王當初與諸將所約定的那樣被封為關(guān)中王,而是被封到了偏遠的巴、蜀一帶名為漢王。
劉邦心有不甘,他想得到漢中的地盤,畢竟?jié)h中離關(guān)中更近一點。
于是,他派人給項伯送去了十分豐厚的禮物,要他到項羽那里通融一下,希望能得到漢中。果然,劉邦如愿以償,順利地得到了漢中之地,定都南鄭。
由于韓王成也被項羽正式冊封為韓王,張良是韓王的司徒,依照慣例要隨韓王成去封國,因而不能跟隨劉邦到漢中。劉邦固然舍不得張良,張良對劉邦也是依依不舍,一直把劉邦送到褒中(今陜西城固一帶)。臨別時,張良又給劉邦獻上一計。他勸劉邦燒斷所經(jīng)過的棧道,向天下表示沒有返回關(guān)中的決心,這樣做就可以打消項王對他的疑慮。
劉邦依計而行。其實,客觀來看,劉邦燒掉棧道,并不只是向項羽表明他從此無意東歸,打消了項羽對他的疑慮,而且也是為了防止項羽或其他軍隊再次進入漢中,對劉邦造成不利的態(tài)勢。
不久,項羽殺了韓王成,張良知道項羽也不會放過自己,于是連夜逃走,走小路前往投奔劉邦。而此時的劉邦已經(jīng)拜韓信為大將,采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戰(zhàn)法迷惑章邯,迅速回師關(guān)中,占領(lǐng)了關(guān)中的絕大部分地區(qū)。此時劉邦見張良歸來,大喜,立即封他為誠信侯,張良從此名正言順地成為了劉邦身邊的重要謀士。
張良不是帶兵打仗的能手,一方面是因為他長于奇謀,拙于戰(zhàn)術(shù),另一方面也因為他體弱多病,不適合領(lǐng)兵作戰(zhàn)。所以,他一直未曾單獨領(lǐng)兵作戰(zhàn),而是作為謀臣時時跟隨漢王。如果說韓信是劉邦集團的前敵總指揮,那么張良就是劉邦集團的總部參謀長。
由于劉邦所面臨的戰(zhàn)場是楚漢相爭的正面戰(zhàn)場,常常免不了要和項羽作戰(zhàn)。
漢王三年(前204年),項羽又來挑戰(zhàn)劉邦。他突出奇兵,將漢王劉邦包圍在滎陽。而對楚軍強大的攻勢和項羽在戰(zhàn)場上的盡情表演,劉邦很是恐懼,也非常擔心,于是和酈食其商量,看該采取什么有效的辦法來削弱楚國的勢力。
酈食其認為,只要重新扶立六國諸侯的后代,讓他們?nèi)冀邮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