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關鍵時刻,張良總會給劉邦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而每到關鍵時刻,劉邦總是會毫無保留地采納和接受張良的意見,這大概就是他們君臣的相知、相依、相助。劉邦聽張良這么一說,立刻來了精神,也顧不得什么和平協(xié)議,立即揮師越過鴻溝,馬不停蹄地追擊項羽。
最后,韓信采取十面埋伏的戰(zhàn)法,終于打敗了項羽。項羽在烏江邊上自殺身亡,悲壯地結束了自己轟轟烈烈的一生,死時年僅31歲。
【計定“封”波,智全太子】
劉邦滅掉項羽以后,天下諸侯紛紛勸進,擁戴他登基即帝位,成為天下共主,建立漢朝。為了感謝天下諸侯和一些功臣宿將的擁戴之功,劉邦要分封一批諸侯和功臣。張良雖然沒有帶兵打過仗,不曾有過戰(zhàn)功,但是劉邦還是讓他自行選擇齊國的三萬戶作為食邑。
不過,張良明白,既然劉邦視他為“帝王師”,那么對他的奇謀同樣會有所忌憚,現(xiàn)在如果接受劉邦的建議,在齊國自擇三萬戶,將來要是有小人嫉妒,從中挑撥,誣陷自己在齊國圖謀不軌,劉邦同樣會猜忌自己,繼而對自己下手,因此,他堅持不領他的這份厚禮。
劉邦巴不得所有的功臣都像張良這樣推辭謙讓,畢竟,誰又愿意把自己家的地盤多分給人家呢?于是他封張良為留侯,和蕭何等人一起受封。
不過,劉邦這次分封功臣只封了二十多人,顯然不能滿足那一雙雙期待的眼神。他們這么多年之所以愿意跟隨劉邦出生入死,拋妻別子,就是因為他們認定劉邦最終能取得天下,想跟著劉邦沾點光,被封個一官半職。于是這些將官們彼此之間日夜爭功、表功,以引起皇上的注意,有些將領在彼此爭功相持不下時,甚至還拔劍相向。
留侯張良看在眼里,憂在心里,他深深為劉邦擔心。在他看來,分封功臣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到底誰的功勞大,誰的功勞小,不是靠誰一句話說了就算的,需要逐一核定,而核定功勞又是一件耗費時日和人力的事情。但是此事決不能拖延,至少先要讓將士們吃下定心丸,讓他們明白只要有功,就一定能夠得到封賞。于是他心生一計,打算讓劉邦對功臣們表現(xiàn)出積極的姿態(tài),讓他們安下心來。
一天,漢皇劉邦在洛陽南宮(起初定都之處)與張良議事,他從閣道上看到很多將領坐在沙地上互相議論,那情形好像是在爭議什么大事似的。于是他問張良那幫人在商量什么。
留侯張良故做危言聳聽狀,回答劉邦說:“陛下您難道不知道嗎?
他們這是在商議如何謀反呢。”
劉邦非常吃驚,連忙問道:“此話怎講?天下已經(jīng)歸附,社會趨于安定,他們憑什么要謀反呢?”
留侯說:“這個并不難理解,陛下想一想,您以平民的身份起兵反秦,然后與項羽相爭,靠著這些人得了天下。如今陛下做了天子,而得到封賞的人只有二十多位,除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功勛卓著,無可爭議外,像蕭何、曹參等人差不多都是與陛下關系親密的故舊好友,而此前被陛下所誅殺的都是陛下平時所痛恨的人。陛下想一想,這么多年的仗打下來,立過戰(zhàn)功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現(xiàn)在根據(jù)軍吏所核定的功勞簿,如果陛下都比照前面這二十幾人,按比例分別對每個立功的將士進行封賞,那么即使陛下把整個天下拿出來,也不夠封賞的。正因為如此,這些}人擔心陛下不能全部封賞,并借他們以前犯下的過錯而誅殺他們,所以就聚集在一起圖謀造反?!?/p>
張良的這個故事編得天衣無縫,劉邦聽了面露憂色,急忙問張良該怎么辦。張良見劉邦上套了,趁機要劉邦趕快封賞雍齒,讓群臣看看連雍齒這種他最痛恨的人都得到了封賞,他們又有什么理由不相信自己必然會得到封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