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磚引玉
在某次期末考試前夕,老師宣布:本次期末考試非常重要,為了鼓勵同學們努力學習,本次考試將重點獎勵那些上進的同學。如果你上次在全校排第100名,這次排50名,那么將給予獎勵。相反,如果你上次是50名,這次降到了100名,那么將要受到小小的懲罰。
乍一聽,這個獎懲制度很公平,但是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仔細一想,就覺得對自己很不公平。他們會想:全校有1000人,學生甲現(xiàn)在排名900,假設(shè)他下次考到了500名,那么他會得到獎勵;學生乙現(xiàn)在排名100,下次考了第200名,那么他會受到懲罰。但是,即使甲的名次上升了,乙的名次下降了,200名也還是要比500名好很多?。〉F(xiàn)在排200名的卻要受到懲罰,這公平嗎?
神秘登場
關(guān)于上面那個獎懲制度,我們且不去論它是否公平。先來看看佛經(jīng)里所講的,或許能找到一些類似的東西。
閑來讀佛經(jīng),發(fā)現(xiàn)里面有一個“奇怪”的邏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是佛家勸人為善的話,雖然這里的“屠刀”指的并不是真正的刀,而是指一切惡的東西,但順著這句話,我們可以想到這樣的現(xiàn)象:一個人即使他殺害了很多人,但是如果他在殺最后一個人的時候良心發(fā)現(xiàn),把那個人給放了,或者救了一個人,那么他從此就從壞人變成了好人。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新少林寺》中,劉德華飾演的軍閥少帥侯杰就是這樣一個角色。這是從壞人向好人轉(zhuǎn)變,那么反過來呢,一直做好事的人,如果做了一件壞事,那么很可能就被劃入壞人的行列了。我們把思想延伸一點,拿唐僧來舉個例子,在《西游記》里,唐僧是十世修行的好人(翻遍古今中外小說,恐怕找不到比他還好的人了),可是最后因為沒有兌現(xiàn)那個河神的諾言,就被罰不能取全經(jīng)書。雖然唐僧沒有被歸入到壞人的隊伍,但是其受到的懲罰可以說過于嚴重了。
這樣看來,做好人還不如做壞人。因為如果你是一個好人,哪天不小心做了一件壞事,即使是無心的,也可能被“打入十八層地獄”,而壞人呢?在“放下屠刀”之前,可以為所欲為地做壞事,只要最后“放下屠刀”就行了,這是多么簡單的事。
但是,人們從來不認為“放下屠刀”的大惡人,就此成佛實在是太便宜他了;同樣,人們還會認為,一個好人做了一件較小的壞事受到嚴重的懲罰也是“罪有應(yīng)得”,誰讓他之前是好人呢。
這個奇怪的邏輯背后隱藏著什么呢?是什么讓人們產(chǎn)生了這種“善惡不分”的想法呢?
揭秘事實
上面的現(xiàn)象可以概括為:一個壞人,做了好事,那么他可以不必為之前所做的壞事負責,甚至殺過人也可以一筆勾銷了,而且就因為這件好事,還會受到人們的信任和表揚;而一個好人,偶爾做了一件壞事,那么他之前做的所有好事在人們看來都不算什么了,不僅不被承認,反而因為這件壞事,人們會讓他承受更多的懲罰,也就是讓他受到的懲罰比壞人做同樣的壞事要嚴厲得多。這樣看起來,非常不公平。同樣是好事,壞人做了效果就超級好;同樣是壞事,好人做了下場就比較慘。
人們之所以只看到壞人做的好事和好人做的壞事,是因為這兩種事情發(fā)生的概率都比較小。對于壞人做了好事,幾乎可以上“頭條新聞”。這件好事雖小,但能引起轟動效應(yīng),于是人們把他之前的壞行為都忽略不計了,還大加贊賞他做了這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