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茲是19世紀末,受人歡迎的英國政治家。一次,他在家舉辦宴會。商人埃爾弗因工作繁忙,身著便裝就赴邀了。他到宴會廳中,男士們個個西裝筆挺,頓時尷尬極了。正當他想提早離開時,羅茲也穿著舊便裝出現(xiàn)了,這頓時消除了他的顧慮。后來埃爾弗得知,羅茲原本穿著西裝,可看到他的窘境后,臨時改變了著裝。
可見,設(shè)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才是受歡迎的秘訣,在這方面,樂觀的外向者占有很好的優(yōu)勢。
日本有這樣一則故事:
據(jù)說淺草有家店,為人指路時要收100日元,為什么要收錢呢?店主的理由是:大家總是來問“去雷門怎樣走啊”,我給他們指了路,但是很多人卻連聲謝都不道就走了。老板對此很生氣,就想:“如果對方不道謝,就付100元吧。這樣他們不表示感謝,我也不生氣了?!?/p>
但是,當他在門上貼出告示之后,聽說就再也沒有人到他的店里來問路了。
后來,那家店的客人越來越少,最后倒閉了。
在京橋還有另外一家店,也經(jīng)常有人到店里來問路,或者詢問電車路線。來問路的人太多了,店里就貼上了電車路線圖和附近地圖,還貼了紙條告訴大家“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請不要客氣盡管來問”。后來不光問路的人,客人也越來越多,生意日漸興隆。
這兩家店的做法形成了鮮明對比:一家設(shè)身處地為他人帶來便利,另一家卻時時刻刻要別人為自己付出??上攵?,兩家店主的為人處世,對顧客的態(tài)度也會大不一樣。要知道,顧客一樣是有感情的人,所以,最終哪家可以生意興隆,一目了然。
簡單說,設(shè)身處地就是一種換位思考,是一種虛擬,換句話說:“如果我是他,處在他的位置,我會怎么看待這個問題?又會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從字面上來看,“設(shè)身”就是假設(shè)自己是當事人本身,“處地”就是處在當事人的地位和情境。
“嘗試著了解別人,站在他的立場來看問題”,就能創(chuàng)造生活奇跡,讓你得到友誼,減少摩擦和困難。一定要記得,一個人也許完全錯了,但他自己卻并不會這么認為。不要急于責備他。聰明、容忍、特別的人會嘗試著去了解他。
如果能設(shè)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往往就可以更多考慮別人的需要,找到更多影響別人的方法。
諾瓦克先生住在俄亥俄州的克利夫蘭,有天下班回家的時候,看見最小的兒子吉姆躺在地板上又哭又鬧。原來吉姆第二天就要上幼兒園,而他說什么也不愿意去。諾瓦克本能的反應(yīng)是把孩子趕到房里,警告他最好乖乖上幼兒園去,除此以外別無選擇。但是,這晚他想到,這個方法并不是叫兒子喜歡上幼兒園的方法。
他想:“假如我是吉姆,什么東西會吸引我到幼兒園去呢?”于是他和太太列出許多吉姆喜歡做的事,如畫畫、唱歌、結(jié)交新朋友等。然后他們付諸行動,他們到廚房的大桌子上畫紙畫——畫得興高采烈。果然沒多久,吉姆也來瞧熱鬧了,并且要求加入行列。
“啊,不可以,你得先到幼兒園去學(xué)怎么畫才行??!”為了激起吉姆更大的興趣,諾瓦克把剛才紙上的項目,逐一用吉姆能了解的話去打動他——當然最后告訴他,這些東西幼兒園都有。
第二天,諾瓦克起了個大早,一下樓就發(fā)現(xiàn)吉姆坐在客廳椅子上?!澳阍谶@里做什么?” 諾瓦克問。“我等著上幼兒園去??!我不希望來不及。”在全家人的努力下,終于引起了吉姆上幼兒園的渴望,這是威脅和爭論所不能達到的。
別人的想法一定會有他自己的原因。找到隱藏的原因,你就相當于有了解答他的行為,甚至性格的鑰匙。
經(jīng)過大多數(shù)外向者分析總結(jié),設(shè)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可以:
多一分理解,少一點矛盾。如果只從自己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世界上那些不如意的事情都可能成為隨時引發(fā)矛盾的導(dǎo)火線。為什么老板要求這么嚴格?為什么媽媽那么啰唆?為什么對方會拒絕我的好心?如果你接下來的推理不再以自己為中心,把對方當做主語繼續(xù)說下去,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別人有難言之隱,有良苦用心,有為難之處,所有的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多一分博大,少一腔怒氣。也許你還會為一件事情而耿耿于懷,甚至大動肝火,這時只要你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你慢慢地就會心平氣和,一腔怒氣也會漸漸消失,變得更加善解人意,更加細心,更加寬容,更加和善,
多一點信賴,少一點盲目。為別人著想給對方帶來的是方便、利益和愉快,別人自然會把你當做自己人來看待,無形之中就會信任你,而對你自己而言,先前那些盲目,你的不釋然、困惑、惱怒..都會因此消除。
只有設(shè)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才能在無形之中化解矛盾,同時升華自己的人格。放下自己的主觀來理解別人,理解之后才能有真正的溝通,溝通之后才能有真正的好人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