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國是一個盛產人物傳記的國度,史書中紀傳體卷帙浩繁。要說大手筆,還得推漢代司馬遷的《史記》,獨特瑰異,不可方思。單說一點,他常將人物合傳,例如《老子韓非列傳》、《孫子吳起列傳》等等;有時竟將異代之人合傳,例如《屈原賈生列傳》。為什么這樣寫?大約如他自述所說,想“通古今之變”。用現(xiàn)在的說法,是做“縱向比較”。有一個“通”字貫穿,則史識自然不凡。至于其文風,發(fā)于情,肆于心,氣韻充沛,搖蕩感激,簡直是在做詩,讓讀者生出豐富的聯(lián)想,無窮的感慨。難怪魯迅先生贊為“絕唱”,比做“無韻之離騷”。
家族是人類一個非?;镜脑兀祟惖暮芏嗷顒优c家族有關,人的一生受家庭、家族的影響很大,在宗法社會的古代中國尤其如此。史書中本紀、世家之類名目,不一而足。一個家族內,甚至一家內同時出現(xiàn)幾位杰出人才、權勢人物,并不罕見?;蕶嗟母杆雷永^、兄終弟及,以及外戚專權、裙帶風盛,造就很多家族式名人顯赫一時。但如今多淹沒在歷史的舊賬本中,不大有人問津了。倒是飽學之士,文采風流,名篇傳世,膾炙人口,至今令人誦讀之下,不勝追慕。古代有三曹、二陸、三蘇、三袁……現(xiàn)代則有周氏兄弟。
既然異代之人可以合傳,那么將祖孫、父子、兄弟或姐妹等具有親緣關系的人合傳也就不悖于體式了。然而不然,異代之人或多相同之處,親戚之間倒往往缺少合傳的理由,不能因為是祖孫父子兄弟姐妹就一定要捉在一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道路,也因此各有特點,各有自己的獨特貢獻。明代的三兄弟作家,所謂“公安三袁”(湖北公安縣人氏),大哥宗道,二弟宏道,三弟中道。學問文章各有造詣,皆足名家,但文學史上也只是重點推崇排行第二的宏道(中郎)。史書上也少見將三兄弟合傳的文字。
本書所寫的三兄弟,依長幼順序,是周樹人(魯迅)、周作人、周建人,籍貫浙江紹興。他們生活在近現(xiàn)代社會從舊體制向現(xiàn)代化轉型的時期。不斷的戰(zhàn)亂和外敵入侵,不斷的革命運動,出乎意料地造成了一個文化的繁榮期。就在這樣的時代,文壇上出現(xiàn)了兄弟文豪,意義重大,引動時人的注意,也受到后世文學史家的關注。
三兄弟中,魯迅名聲最著,被譽為中國新文化的代表。他早年激烈反傳統(tǒng),掊擊舊物,張揚新文明。其實,二弟周作人何嘗不是如此。不過,實際上,他們同傳統(tǒng)的聯(lián)系是非常緊密的。當文學革命運動聲勢漸消,他們又都向傳統(tǒng)投去重新審視的眼光。排斥、揚棄、認同、回歸,是轉型期的文化人的必經之路,雖然這種認同和回歸是有選擇的,就像西方的文藝復興所做的那樣。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當周作人提倡小品文、推崇袁中郎的時候,他是否意識到自己和哥哥魯迅也像明代的袁氏兄弟一樣在文學史上是劃時代的人物呢?我們不能胡亂猜測,但可以看到,他在題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的演講中,嘗試在他所處的時代和袁氏三兄弟所處的時代之間尋找連接點和可比性。他直接將新文學運動——他本人就是這成就的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與明代的文學運動和袁氏兄弟等人的文學成就聯(lián)系起來。不但文學運動的主張和趨勢相同,就連很多作品也都很相似。
然而,在他發(fā)表這次著名的學術演講的時候,三兄弟的關系已經破裂。三弟建人不愿意依附兩個兄長,早已離開了兄弟聚居的大家庭,魯迅和周作人因為種種原因反目成仇。本來是聚居一處,兄弟怡怡,聯(lián)合譯書、著作,互相幫助,而且已經有合譯的著作出版,不幸這勢頭剛剛開始就不得不結束了。
周作人的演講在對新文學進行評價時,很少提到自己兄長的名字。本來,總結新文學的成就,是不能回避魯迅的,但他的長篇演講中只有一次提到大哥的名字。并且,對魯迅的文學成就,特別是小說創(chuàng)作,幾乎沒有做什么論述;相反,對他自己的幾個弟子卻多加褒獎。同樣,魯迅晚年也很少評價周作人,一方面固然是由于避嫌,另一方面不能不說是心存芥蒂。魯迅只有一次在答外國記者問時將弟弟的散文成就列為現(xiàn)代第一,其他差不多都是私下發(fā)表看法。魯迅和周作人失和后再未相見,作人和建人分離后也很少見面,即使見面留下的也只有不快和哀傷。他們無論如何克制,恩怨的波濤仍不免從文字中流露出來,后來的讀者從中不難揣摩他們的情緒變化和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