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經濟改革的新思路(15)

大國戰(zhàn)略 作者:唐晉


     自治、法治與民主的關系及中國精英的歷史責任

  自治、法治與民主的關系是中國本土化的現代化理論必須面對的一個核心的知識挑戰(zhàn)。因為不搞清楚這個問題,中國就不可能找到一條代價比較小的政治現代化的路徑,找不到一種適合中國的地方自治的模式。目前,對這一問題的討論已經開始,但亟待深化。我把自己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提出來,結束這篇已經過長的文章。

  我的基本看法是,1. 自治不等于民主;2. 民主不一定有利于地方自治和法治;3. 承認地方自治的權利,是法治建設的前提,法治的發(fā)展有利于鞏固地方自治;4. 沒有確立地方自治和法治的理念,就不可能建設理性的民主政治;5. 精英的理性溝通,而不是大眾民主,是實現自治、法治和民主三大機制理性平衡的關鍵。

  在我看來,自治、法治和民主之間的關系并不玄妙,而是可以用常識的語言講清楚的。自治不等于民主,這是明顯的事實,很多自治體都不是民主治理的。問題是,民主是否就是自治?這取決于多數人是否承認地方自治的理念,如果多數人不接受地方自治的理念,民主就可能威脅到一些地方的自治權利。希特勒是民主制度選出來的,但結果是希特勒在一段時間里剝奪了許多國家和地區(qū)自治的權利。民主也不一定有利于法治,如果多數人不接受對私人權利和少數人權利的保護,民主就可以成為摧毀法治的利器。當然,歷史告訴我們,當民主摧毀了法治,民主也將死亡。

  為什么說,承認地方自治的權利是建設法治的前提,理解這個問題,對中國非常關鍵,因為許多人現在接受了法治的理念,卻不大能夠接受地方自治的理念。正如許多人以前接受民主的理念卻不能接受法治的理念一樣。法治最基本的功能是界定和保護公民的私權,也就是界定和保護人的市場賦權。但是,對私權的界定是和對公權的界定不可分割的。巴澤爾產權理論最重要的一個思想,就是那些難以清晰界定的產權,必然要進入公共空間,由公權力來調節(jié),而無法靠市場來調節(jié)。如果一個共同體的邊界是不清楚和不確定的,群域和公權的范圍不清楚就必然威脅到己域和私權的界定。地方自治的制度安排,明確了不同共同體公權力的外部邊界,從而減少了內部私權與公權界定的困難。地方自治還允許不同的地區(qū)在本地區(qū)內部調整群域和己域的邊界,從而使群域和己域的劃分首先是一個地方性的政治問題,而不是全局性的政治問題。事實上,現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功能,除了制約行政權力,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調整群域和己域的邊界。承認地方自治,就是承認地方有權利各自調整內部群域和己域的邊界。這一點對于現代社會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大家都知道,現代文明的兩大價值是自由和平等。這兩大價值既相互補充,也相互沖突?,F代文明以自由和平等的價值為基礎,并且在自由和平等的價值沖突推動下進步。自由和平等的價值沖突為什么能夠推動現代文明進步呢?這是因為,不同地區(qū)的居民對自由和平等的偏好是有差異的,一些地區(qū)更偏重自由,而另一些地區(qū)更偏好平等,這樣就導致不同的區(qū)域共同體內群己邊界的劃分差異,這一差異不可避免地反映在公共政策甚至制度安排上。由此導致的地方之間的政策競爭和制度競爭,推動了政策和制度的進步,從而推動了現代文明的進步。

  上個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的國共之爭,就價值取向而言,是自由和平等之爭。國民黨更多地代表了自由,而共產黨更多地代表了平等。中國現代化的不幸就在于,在地方自治和法治沒有確立的情況下,就全面地引入了現代的價值之爭。自由和平等的價值之爭,在中國采取了武裝割據的形態(tài),并且與歷史上改朝換代機制相結合。國共之間以武裝斗爭為形式的價值之爭雖然也帶來了重大的社會進步,但代價實在是過于高昂。在確立地方自治和法治的前提下,自由與平等之爭就能在地方之間以和平的方式展開,表現為和平的制度競爭,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強大的杠桿。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巨大的進步,深深地得益于與臺灣、香港的和平競爭,同時也得益于中國內部不同地區(qū)之間的政策和制度競爭。包產到戶改革最大的進步意義之一,就在于開創(chuàng)了各地之間不同價值取向的制度安排競爭。本文提出新改革思路的一個重要的目標,也是把健康的制度競爭,引入中國的地區(qū)競爭。

  為什么地方自治和法治不確立,就不可能實現理性的民主政治,主要就是因為,在公權和私權的邊界不清楚的情況下,民主政治將不堪重負。人們會被迫把本來應該通過自治和法治來解決的許多問題,交給投票來解決,這就極大地增加了暴民政治的危險,少數派的權利和許多私權將無法得到保護,最后,人們只好回過頭去找強人,交出自己的民主權利。

  中國的現實是,我們既沒有地方自治,也沒有法治和民主,那么,我們應該怎么辦,究竟應該先走哪一步,三大機制之間的進步如何協調?無須諱言,中國的精英階層對這些問題十分缺乏共識,更嚴重的問題是,中國的精英還沒有形成一個理性的溝通機制和共識機制來探討這些重大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剛剛故去的王元化先生對“高調民主”的憂慮是不無道理的?!案哒{民主”會不會再次斷送中國的地方自治和法治,從而再次斷送中國的政治民主化?這恐怕就是他生前的隱憂。

  中國的現代化已經走了太多太多的彎路,未來能不能少走一些彎路,少付出無畏的犧牲,這是中國精英不容回避的歷史責任。歷史是人民創(chuàng)造的,但路徑是精英選擇的。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精英為什么沒有能夠為中國選擇一條代價較小的現代化路徑?中國現代化最大的教訓究竟是什么,我贊同王元化先生這樣的看法,那就是中國精英缺少寬容的政治文明。正是由于缺少政治寬容,中國精英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急功近利的傾向屢占上風,豪言壯語一次次壓制了獨立的思考和理性的聲音,使得中國現代化的成本極其高昂。筆者真誠地希望,歷史的錯誤不再重復。歷史的教訓已經明白地告訴我們,沒有人能壟斷真理,因此,中國精英學會認真傾聽不同聲音之日,才是中國現代化步入康莊大道之時。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