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春秋一夢
心如明鏡,不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唐·惠能
一直以來都認為,紅塵與佛界,只隔著一道門檻,檻內是禪心云水,檻外是滔滔濁浪。佛家信緣,所以這道門檻,離人很遠,前世和今生的距離;也離人很近,只在一呼一吸間。許多人窮其一生,都無法抵達般若之門。許多人,一個低眉,一個回眸,就了悟禪意。六祖惠能,屬于后者,一株菩提,一方明鏡,注定了他一生禪宗的傳奇。
記憶中的六祖惠能,像是一枝端坐在云臺的青蓮,明心見性,自在圓融。在此之前,他和蕓蕓眾生一樣,是一粒漂浮在凡塵的微小塵埃。父親早亡,與母相依,砍柴度日,生命平凡如草木,卑微似螻蟻。宿命早有安排,只給了他一場短暫的紅塵游歷,就揮手訣別。他的血液里流淌著佛性和慧根,于是在一次賣柴歸家的途中,邂逅了《金剛經》,便與禪佛結下難解之緣。他深知,自己只是人間萍客,塵世風云萬象,不過是看了便忘記的風景。他就這么輕易說別離,舍棄人生百味,從此五蘊皆空,六塵非有。
他的離去,本無緣由,可后來我讀《金剛經》,又隱約有些明白,一切來去,終有因果。《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币磺蟹ㄏ?,皆非實相本身,不偏執(zhí),不貪念,以空靈自在之心,應對一切,是為從容。經書卷末有四句偈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贝朔馕?,更見佛性。
佛度有緣人,不是所有的人,手捧經卷,耳聽梵音,就食髓知味,性空了悟。每個人,在滾滾塵浪中,都是遠航的船,佛說回頭是岸,可何處是你要停泊的岸?佛一定會說,世間風塵無主,蓮臺才是眾生的歸宿。難道將船只系在人間柳岸,就是執(zhí)迷不悟?遍賞秋月春風,就是貪嗔欲癡?既是各有各的緣法,你禪坐蒲團,一盞青燈,一方木魚,幾冊經卷,潛心修行,淡泊度日。我亦可貪戀煙火,殷實人家,幾間瓦房,四方小院,守著流年,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