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特(報團)家族及其喉舌《夏洛特觀察家報》居然與OSHA(職業(yè)安全健康署)和壓迫成性的官僚站到一起來反對崇高的南方紡織工業(yè),多么可恥啊。有些愛哭哭鬧鬧的美國人顯然是想要從他們家人的衣食供給者手中再撈一把,而新聞界一些沒骨氣的奴才也跟他們結成一伙,真叫人作嘔?!?
--W·B·皮茨,南卡羅來納州,卡姆登市,赫米塔奇(紡織)公司總裁
在20世紀80年代,商務和技術是每一個記者和編輯都在思索的問題,一個原因就是電腦正在占領他們的新聞編輯室。他們辦公桌上的機器開始由打字機變?yōu)殡娔X,其牌號由雷明頓、羅亞爾或安德伍德變?yōu)镮BM或蘋果。過去辦公室里老是連續(xù)不斷的敲打打字機鍵碼的聲音,到這時停息了,取而代之的是輕叩電腦鍵盤。一夜之間,新聞編輯室變得像保險公司辦公室一樣安靜。
噼噼啪啪的聲響沒有了,只是一種假象。記者們仍然在本著“水門”精神鼓足勇氣進行調研。優(yōu)秀的報紙依舊保持警覺,而又積極進取,日益增多地組建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工作組,去擔負重大的報道項目。記者的裝備中也多了電輔助的器材。當《安克雷奇每日新聞》于1989年贏得它的第二枚普利策金質獎章時,當時擔任該報總編輯的霍華德·韋弗就是使用一臺麥金托什電腦來處理那些成堆的統(tǒng)計數字以說明阿拉斯加土著居民的苦境。當時該報人員也增多了,他也是利用電腦來幫助他協(xié)調各人的任務和完成任務的期限。韋弗將這一切與該報在1976年調查卡車司機工會情況時所使用的工具作了對比。他說:“當時我們是使用彩色鉛筆繪制各種圖表和線條,來表明人與人的關系?!?
獲得公共服務金獎的報道題材在20世紀80年代也擴大了。兩次是宗教事務,兩次與種族問題密切相關,還有兩次涉及軍隊。記者們還特別深挖所謂的商務視角,但不是經典的財經版面上的通用汽車、施樂或微軟等商號的事務,而是大公司在環(huán)境事務方面的作用、軍界與工業(yè)界的聯(lián)合體等,直至教會的財務問題。
過去經常出現(xiàn)的關于政府官員貪贓枉法的報道淡出了得獎者名單。但對聯(lián)邦政府機構和軍事部門提出的質疑仍然很多,還有不少質疑涉及司法機構在損害百姓健康和福利的事件中的作用。
1985年,普利策獎理事會把新聞類獎項增加到14個,實際上就是要把獎項安排好,以便進入新的世紀。有兩個獎項說明了報紙對待報道方式的態(tài)度變化,這就是解釋性報道和特寫。另一個獎項是專題報道,在1991年改稱為獨家報道。在普利策新聞獎當中居于老大地位的,仍然是社論撰寫和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