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面目不清的資產(chǎn)階級(10)

1911 作者:王樹增


孫中山認為,同盟會的成立,結束了他之前一敗再敗的歷史,中國革命的新紀元由此開始了:自革命同盟會成立之后,予之希望則為之開一新紀元。蓋前此雖身當百難之沖,為舉世多非笑唾罵,一敗再敗,而猶冒險猛進者,仍未敢望革命排滿事業(yè)能及吾身而成者也;其所以百折不回者,不過欲有振起既死之人心,昭蘇將盡之國魂,期有繼我而起者成之耳。及乙巳之秋,集合全國之英俊而成立革命同盟會于東京之日,吾始信革命大業(yè)可及身而成矣。初期的同盟會,是具有民主思想的、社會成分復雜的、以新式知識分子面目出現(xiàn)的反政府者的大聯(lián)合。深入分析活躍于辛亥時期力主變革社會的力量構成,則會發(fā)現(xiàn)這股力量是由主張民主共和的新式知識分子、新軍中的革命分子、會黨中的反政府分子和立憲派中的士紳階層(包括主張立憲的知識分子、民族資本家和已經(jīng)資產(chǎn)階級化的新型地主)所組成。從這一政治形態(tài)來看,大致可以將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的階級屬性定位為:他們是平民的代表,是知識分子,是用暴力革命手段推翻帝制的堅定主張者和勇敢實施者。

應該特別指出的是,知識分子不屬于資產(chǎn)階級,連廣義資產(chǎn)階級都不是,他們是在中國歷史的特殊形態(tài)中產(chǎn)生的。他們具有近代科學知識和近代民主思想;他們靠知識生存,服務于新興的教育、文化和科學事業(yè)。他們與封建皇室和官僚階層沒有依附關系,但是又與西方資產(chǎn)階級革命時期的知識分子完全不同,他們革命的動力不是為資產(chǎn)階級爭取政治和經(jīng)濟利益,而是為從昏聵的帝制統(tǒng)治下和岌岌可危的列強窺視下拯救國家。從這個意義上講,他們也代表了深受列強制約的民族資本家的政治訴求和階層利益。他們不同程度地對資本主義制度持批判態(tài)度,盡管他們心目中的“社會主義”尚未脫開無政府主義的干系。

由此,可以合理而清晰地解釋孫中山的思想和行為軌跡。

辛亥革命,是民主知識分子領導的革命。

這場革命由于符合中國歷史的發(fā)展大勢而順天應時。

就在孫中山認為革命的新紀元即將來臨的時候,大清帝國的都城北京發(fā)生了一個震驚中外的事件:清廷的五位大臣,在前門火車站準備登車的時候,一顆炸彈在他們的身邊爆炸了。

五位大臣是奉朝廷之命出國考察憲政的。

這一事件的驚人之處在于:首先,一個以固步自封和專制殘暴著稱的封建朝廷,居然開始考慮實行立憲制度了;再者,那個刺客被炸彈炸得面目全非,沒人能夠辨認出這是何方人士,因此相當長的時間里國人對這位壯士一無所知。

急切地推動革命的資產(chǎn)階級面目模糊,以至于此時的中國歷史格外撲朔迷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