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龍身布滿了斑斑點點如鱗狀的火紅色銅銹,仿佛這條龍剛從火海里飛出來;龍微微凸出的眼睛卻是藍色,比天藍,比海藍,宛若靜謐夜空中爆開的兩朵藍色禮花。
梁瑞秋呆呆地看著桌子上的龍觥,許久,像是看到一個姑娘坐在石桌上,身上披著件火紅的披肩,潤滑的肌膚從披肩里露了出來,又藏了進去。她靜靜地坐在石桌上,凝望天空,像是望著月亮想心思的女孩。天空被云朵擦得湛藍,有太陽,沒有月亮。月亮在她的眼睛里,她清澈的藍眼睛,猶如深邃的海灣,月亮在海水里蕩漾。她就這樣怔怔地望著天空。
也不知過了多久,梁瑞秋才從如夢般幻境中走出來。
他這才想起,青銅觥表面的銹剔除完了,原先被銹粘結以至不能掀開的觥蓋,現在能掀開了。
輕輕提起觥蓋,梁瑞秋又呆了。
觥內露出一卷亮黃色的黃絹,看上去像是里邊裹著什么東西。黃絹的四角被銅銹緊緊粘結在觥內。這件觥里面怎么還放有東西?出土的東西里邊也經常能看到東西,比如瓷器里有五谷雜糧,漆器里有金銀首飾,但無論如何,青銅器里絕對不會有絹絲錦緞出現。
有時候能見到青銅器里有米酒,那是因為這類青銅器通常都是容酒器,專門用來存放酒的,密封效果很好,并且埋藏的環(huán)境也恰到好處。而青銅觥屬于酒器當中的盛酒器,作用相當于倒酒的酒壺,造型天生不利于密封,上面的蓋子很大。說一件青銅觥的造型是龍首,基本上說的就是青銅觥的上蓋。絹絲放在這樣的青銅觥里,用不了多久就會腐爛,分解,灰飛煙滅,只會留下一抹黑跡浮于銅壁表面,就像急剎車時車胎留在路面上的胎印。即便是天公作巧,機緣巧合得能讓這件黃絹完好保存在青銅觥內,當打開觥蓋時,黃絹見到光線,遇到空氣,就會立刻風化,亮黃色的黃絹會頓時變暗,變黑,變得像火燒過后留下來的灰燼,雖不能呵氣飛揚,但卻是觸手即散。
況且,不管是先秦、漢唐還是明清,陪葬制度都等級分明,嚴格按著陪葬禮儀進行。這件青銅觥是酒器,里面只能盛放美酒瓊漿,決計不會放一卷絹絲。若是里面有酒,剛才梁瑞秋抱起來的時候就能感覺到。
梁瑞秋自恃修復青銅器的技藝精純,卻沒想到觥內還躺著塊黃絹,著實嚇了一大跳。心驚肉跳地盯著黃絹,盯了足足有十幾分鐘,見那黃絹色澤依舊鮮艷,沒有絲毫即將風化的征兆,這才拿起竹片鑷子,硬著頭皮伸進觥內,輕輕鑷住黃絹,輕輕扯了幾下。
黃絹結實,跟平常的絹絲沒什么不一樣。
若是黃絹質地酥脆,輕輕就能被扯爛,梁瑞秋也不會像現在這樣驚恐。梁瑞秋的心就像這塊黃絹,被銅銹緊緊的粘結在冰涼的銅器上。
這只有一種解釋:這塊黃絹是被人放進去的,一年前,半年前,看黃絹的色澤,或許還要短,三個月?
這怎么可能呢,青銅觥表面的銅銹,表銹下斑斕奪目的真銹,將觥蓋觥身粘結為一體的銅銹,這些銅銹至少要上千年才能形成。
梁瑞秋的手在顫抖,顫巍巍的用竹片鑷子試探著黃絹,現在,他能清晰地感覺到,黃絹里裹有一塊硬物。換上鋼篾,剝除黃絹下的銅銹,取出黃絹放在桌上,深呼吸,打開黃絹。
一塊半個火柴盒大小的青銅片露了出來。
拿起來細看,青銅片上分布著幾塊不規(guī)則的小銹斑,深綠色的銹斑貼在微紅中泛透出淡淡橘紅色的青銅片上,就像一處雨后的農家小院被雨淋過后的土墻和土院里搖曳的幾蓬沙沙作響的小竹叢。青銅片上的銘文卻是青黑色,像農家小院屋頂上年久失修,早已變黑的青瓦,坑洼不平,積蓄著少許雨水,在雨后的陽光下閃閃發(fā)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