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舞臺,“三國戲”劇目很多,據(jù)說有五百多出,其他地方戲中的“三國戲”,更是不勝枚舉。
“三國戲”中的人物,出場最多的是劉備、關(guān)羽、張飛、諸葛亮、曹操、孫權(quán)、呂布、貂蟬、周瑜、魯肅、司馬懿等,劇情大都出自《三國演義》。與史書《三國志》相比,《三國戲》乃七分事實,三分虛構(gòu),并非真史。
早年觀“三國戲”,看得最多的是《桃園三結(jié)義》、《捉放曹》、《空城計》、《借東風(fēng)》、《呂布戲貂嬋》、《轅門射戟》、《白門樓》、《戰(zhàn)宛城》、《古城會》、《長坂坡》、《單刀會》等等。各派名家爭先演出,出現(xiàn)不同風(fēng)格以演不同劇目見長的局面。
馬連良先生在《借東風(fēng)》中扮諸葛亮,《甘露寺》中扮喬立,一段“習(xí)天書學(xué)兵法猶如反掌,設(shè)壇臺借東風(fēng)相助周郎”;一段“勸千歲殺字休出口,老臣與主說從頭”,嗓音渾厚,唱腔瀟灑,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譚富英先生的代表劇目是《失?空?斬》、《定軍山》、《捉放曹》,他扮演的諸葛亮、黃忠、陳宮等,演技相當(dāng)絕妙。他的唱腔,如《空城計》中的西皮慢板“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論陰陽如反掌保定乾坤”和二六板“我正在城樓觀山景,耳聽得城外亂紛紛”,嗓音清亮,高亢純正,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譚派”風(fēng)格。他的后人譚元壽演《打漁殺家》和現(xiàn)代戲“沙家浜”,依樣是此風(fēng)格。
言菊朋代表的“言派”,常演的“三國戲”如《讓徐州》(飾陶謙)、《臥龍吊孝》(飾諸葛亮),他演唱的二黃原板“未開言不由人珠淚滾滾,天卸重任我就要你擔(dān)承”和反二黃慢板“曹孟德領(lǐng)人馬八十三萬,擅敢奪東吳郡吞并江南”,行腔委婉,花腔花調(diào),聽起來別有韻味。
奚派奚嘯伯老先生的唱腔,蒼凄悲怨,如泣如訴,他在《哭祖廟》中扮演劉諶唱的那段二黃導(dǎo)板、回龍“進祖廟不由人心中悲慘,將人頭供神案祭奠祖先”,他在《白帝城》中扮劉備唱的那段二黃慢板“實指望下江東把吳狗掃盡,恨不得殺孫權(quán)方稱我心”,動人心弦,催人淚下。他的再傳弟子張建國繼承了“奚派”藝術(shù),當(dāng)今在京劇界很紅。
還有,高派傳人李宗義、李和曾的《逍遙津》,聲震四座。葉盛蘭先生的《呂布與貂嬋》、《轅門射戟》、《白門樓》,更是小生行的絕活兒,現(xiàn)今除葉少蘭先生外,很少可與之比美。更有趣的是,有一些京劇名家為了展現(xiàn)自己的表演實力,在一出“三國戲”中往往連演三個角色,梨園界稱之為“一趕三”。猶記李少春先生在《群英會?借東風(fēng)?華容道》中,前飾魯肅,中飾孔明,后飾關(guān)羽,如沒有相當(dāng)深厚的功底,那是絕對演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