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爆竹聲中一歲除

老俗事 作者:周簡段


北京這座文化古都,集中國幾千年民俗之大成。以春節(jié)期間所燃放之爆竹煙花論,那個中的文化、歷史、沿革及詩一般的情味兒,足可以寫出一部書。

新春燃放爆竹的風(fēng)俗始于漢代,至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古籍中描述北京元日情景時說:“聞爆竹聲如駭浪轟雷,遍乎朝野,徹夜無停?!?/p>

古人放爆竹,相傳起源于“庭燎”。庭燎即庭中照明的火炬。古籍《詩 小雅 庭燎》會有“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的記載。古之庭燎用竹竿,燃燒后,竹節(jié)里的空氣受熱膨脹,竹腔爆裂,發(fā)出“劈啪”之聲。以驅(qū)逐瘟神疫鬼。據(jù)說,古時候有一種兇惡的怪獸,叫“年”,每逢除夕出來害人;但它怕響,怕紅,怕火,春節(jié)放爆竹是為了驅(qū)魔逐“年”?,F(xiàn)在云南少數(shù)民族中,還有一種用整棵大竹做的“高升”,里面裝上火藥,長達(dá)幾丈,重幾十斤,要搭在架子上點燃,能高飛幾十丈。

火藥發(fā)明后,將其填充在竹筒里燃放,此即爆竹之始。據(jù)宋朝高承《事物紀(jì)原》所說,三國時的發(fā)明家馬鈞,是第一個用火藥制做爆竹的人。

由爆竹演變而成的煙花,始于隋唐,盛于宋。北宋時煙花制造已很精致,出現(xiàn)了“用卷紙裹火藥,燃之發(fā)聲”的“起火”、“爆仗”,成為當(dāng)今火箭的雛形。有的爆仗還做成果子或人物的形象,成為玩具,燃放起來很有趣味?!氨衤曋幸粴q除,春風(fēng)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的這首《元日》詩也一直傳誦至今。

后來,爆竹又發(fā)展成為能噴射火花的“花爆”、“花筒”、“花盆”之類,更是燦爛繽紛,美麗可觀了。這在明朝的《帝京景物略》、《陶庵夢憶》中都有記載。北京目前清至民國期間,從統(tǒng)治者到老百姓,無不以爆竹煙花點綴年景。宮廷所用花炮,皆由吉慶堂花炮史家特供,其作坊主史惠林巧思經(jīng)世,以所做“煙火城”、“花牌樓”、“八角美人亭”而備受慈禧太后青睞,賞六品頂戴內(nèi)廷供奉,祖孫三代在京城牛氣了幾十年。到了袁世凱和徐世昌做大總統(tǒng)的時代,亦效仿宮廷舊制,于除夕和上元節(jié)時,在中南海等地廣搭木架大放煙花,以示與民同樂。

俗話說:“姑娘愛花兒,小子愛炮?!贝_實如此。孩子們企盼了一年的春節(jié),女孩兒要是不戴朵花兒,男孩兒要是不放點兒花炮,做父母的便會覺得心里難受,手頭兒再緊也得應(yīng)應(yīng)景兒,不能讓兒女過年時撅著嘴。

從北京人放花炮的規(guī)模即可透視貧富之懸殊。那些腰纏萬貫的富翁們,事事處處總忘不了“擺闊”,以放花炮斗富者比比皆是:你放“麻雷子”,我放“二踢腳”,你放“五千頭鞭”,我放“一萬頭鞭”,你放“炮打雙燈”,我放“飛天十響”,你放倆鐘頭,我放多半宿,直斗得煙霧彌漫、星辰暗淡,直斗得頭昏腦脹、筋疲力盡,回屋睡覺心里也就踏實了。

貧寒之人放花炮,則一律是“耳挖勺兒炒芝麻――小鼓搗油兒”。愛聽響兒的,便買掛五百頭的“小鞭”拆散了它,一個一個地放,一聲一聲地聽響兒;遇有“回芯兒”(引線燒完而不響)的,也舍不得扔掉,必撅成兩截兒再放“刺花”。愛看花的,則買兩把兒“滴滴金兒”或一包“耗子屎”,那火花在黑夜中竄動起來,也熠熠流爛,頗有新年的情趣。

響亮的爆竹,鮮紅的春聯(lián),喚醒了春天,盡管這時候北國還霜雪冰凍,但人們從雪花晶瑩中看到了麥田金碧,從臘梅清香中聞到了桃李芬芳;時序從此轉(zhuǎn)向陽春,萬里乾坤生機(jī)萌動。爆聲數(shù)響,“除舊年之瑣瑣,卜來歲之蒸蒸”(百一居士《壺天錄》),人們正以歡暢、樂觀、信心百倍的熱情,迎接新春的到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